自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后的一个多月以来,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从金融、旅游、电子政务等方面推出地方版“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互联网为纽带推动民生改善、产业升级和政府职能转变。盘点各地行动方案,可以看出“重民生、依特色、推创新”的特点。
以“民”为先 促进民生改善
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重点,民生是基础,经济是目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在制定和实施“互联网+”计划时,大部分省份都将“互联网+民生”作为首要切入点,如天津市未来两年将“互联网+城市交通”的模式作为重点,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产业、推进智能交通建设;陕西省将于年底前与民生密切相关、承担社会事务较多的党政部门全部开通政务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实现“双微”联动、协同发展;海南省各级法院于3月25日起开通网上立案及申诉信访平台,旨在拓宽申诉信访渠道,创新司法便民措施。
各级政府通过开展民生领域的“互联网+”行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一方面畅通了政府与群众的信息沟通渠道,转变了政府职能,密切了党群关系,提升了便民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大幅增强了社会管理服务能力,提升了城市建设水平。
依“特”而行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制定和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各地区依然依托已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区位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内蒙古全面启动智慧旅游工作,加快全区智慧旅游平台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使内蒙古自治区智慧旅游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中上游水平;江苏省明确提出加快智慧旅游发展,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旅游产业充分融合应用,实现服务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消费便捷化、营销网络化的全新旅游业态,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有着“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美称的浙江杭州就率先探索跨境电商,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青岛充分发挥深水良港的资源优势和近邻韩国的区位条件,成为韩国货物贸易的主要通道和山东省跨境电商直购进口业务落地城市。
各地依托产业基础特色,开展“互联网+”行动,对于辖区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服务效能,提升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效的开拓了市场,提升了发展空间。“互联网+”为各地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源源活力。
借“网”育新 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互联网+”行动中,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有效助推了 “双创”工作开展,形成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新态势:天津出台新规,支持大学生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开办网店创业;佛山决定今年创办全国性“互联网+”博览会,掀起“互联网+”创新创业热潮;浙江推出首批小微企业云服务项目,以此创新商业模式,提升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和平台优势,政府发挥指导和服务功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扩大了社会就业规模、增强了创新能力。
“互联网+”行动计划,不仅是我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服务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冲破既得利益藩篱,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的积极努力。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顶层设计问世的一个月以来,各地政府积极响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行动计划,出台实实在在的鼓励政策,为多产业融合发展、稳定经济发展、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