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海量数据库叠加一张图
2月10日上午,在莱芜市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前,记者问“如果想了解一下一个村的用地情况,应当如何操作。”莱芜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主任董涛在电脑系统中输入“崖下”二字,鼠标开始空中漫游,穿梭道路街巷,飞越层峦叠嶂,很快定位到崖下村,村中土地利用现状,村庄房屋格局、矿山分布等实景资料照片一一展现,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址、面积、用途等基本情况直观显示,村里那棵千年的老槐树更是看得清清楚楚。
“一张图”中的三维乡村模型
莱芜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人员采用GPS定位实测
“一张图”是什么?其实是一张地图,一张数字地图,但又不仅仅是一张地图,它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平台系统。
近年来,莱芜市国土资源局相继建成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市村庄地籍数据库、三维城市模型、建设用地信息、矿产资源数据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测绘基本信息等17个专业数据库。“这些数据专业性强,但信息分散、可读性差、获取难度大,格式也不尽相同,数据汇交、更新、整合、利用衔接难,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亟待进行系统整合。”董涛说。
从2005年开始,该局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开始研发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董涛介绍说,莱芜市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是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影像技术等先进技术,采用了分辨率高达0.3米的航摄影像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合成真实的三维实景环境,再与国土资源数据有机融合,将7个海量数据库叠加整合到“一张图”上,且基础数据一年一更新。截至目前,扫描图片已达500多万张,系统容量达到1000G以上,180多张图层合成了新的“一张图”。此外,系统不仅实现了图形、数据共享,而且突破了传统信息表达方式,将不同标准、不同格式的数据统一,实现同平台协同办公。
一张图引发国土资源管理嬗变
在莱芜市国土资源局窗口工作人员李惠颖电脑前,点开几项“未受理”业务,其中一宗是茶业口镇的民房用地项目申请,另外一宗则是一家公司申请办理证书用于土地抵押登记手续。
李惠颖介绍,如果是以前,用地报批、登记发证等完全要人工完成,光递交材料、审查可能就要来回好几趟。如今,通过“一张图”管理系统,就可以在网上随时查明用地信息,完成用地会审。“一般来说这两宗业务当天就能完成手续。相比办理时限,少了十多个工作日。”
去年底,接到市局发来的编号为138的可疑图斑,方下国土资源所的李成苍带着下载了“一张图”系统的GPS,迅速赶到孟公清村,经过比对现场图片和坐标定位发现,原来是孟公清村打算新修的农村公路临时堆放的砂堆占压了耕地。“通过这个小东西,到现场打坐标点一比对就可以看出用地是否超界,是否少批多占。”李成苍把信息在系统中反馈给市局和执法大队,他们再据此更新数据、作出部署。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赵山臣介绍,国家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日趋严格、精细、规范,而且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量越来越大、面越来越广,拿确权登记发证来说,莱芜市需发证的近1000个村庄9.24万户村民,如果不能从传统管理提升到智能化管理,对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遥感监测、土地变更调查等工作都有不利影响。
据了解,莱芜“一张图”系统已在用地的“批、供、用、补、查”各个阶段发挥作用。网上运转不仅缩短了工作流程,交地后项目用地正式进入批后监管程序,只要通过系统,就能监测这宗地是否按时开工建设、是否按期竣工、是否超出边界等。而执法巡查中发现的少批多占、改变用途等用地违法行为,“走到、测到、监管到”,通过“一张图”及时上传,可以及时决策采取措施制止或纠正。无论是查询、审批、监管,都在这一平台上进行,这种动态管理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
“一张图”更是一次业务管理的升级,赵山臣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的国土资源业务都将以此为基础,“图”内循环,对每一地块和资源开发活动动态管理,杜绝人为因素。各个部门监管和使用权限有别,但管理的内容、动态、信息等相互叠加和共享,实现对自身的无缝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