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一体”,将生态智慧示范城建设落到实处
6月28日,“江苏省绿色建筑与生态智慧城区展示中心”开馆,展示中心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联合建设,是目前全国首家最为完整地展现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智慧城区内容的教育基地,集中了最为前沿的技术,也是国内展现形式最为丰富的展馆,有力地促进低碳、生态、智慧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巨幅的未来低碳生态智慧城市全景空间线描画卷之上,参与者可实现多点触摸互动,畅想未来美丽家园。
而这就是南京河西新城可以期待的未来模样。我国提出“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生态型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的地级以上的城市约280多个,但至今公认的成功案例却不多。南京河西新城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一套新体系、新模式和新机制,因地制宜地打造低碳生态智慧城,于2013年1月16日以排名第一的综合成绩通过国家住建部组织的专家审查,进入创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的新阶段。同时,河西新城荣获了国家智慧城区、国家绿色商务区和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的称号,是省市共建的唯一的绿色生态示范城。
河西新城区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建立了“指标、规划、技术、管理、政策、行动”等六位一体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体系,推动低碳生态智慧城各项工作全方位深入推进。
建立最前瞻的指标体系
涵盖9个一级指标和60个二级指标的低碳生态智慧城指标体系是低碳生态智慧城的纲领和指南。建立健全的规划体系,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到城市设计,全面体现并落实低碳生态智慧城的指标体系。完成了十多项专项规划,包括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有轨电车、综合管廊、自行车系统等具体规划方案。
建立丰富的专项规划体系
建立了包括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水资源、绿色交通、绿色市政、智慧城区等低碳生态智慧城专项规划体系,作为传统城市规划体系的有益补充。
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
出台城市设计、城市管理和工程管理三大技术导则,以及绿色建筑、绿色道路、道路照明等适用技术导则。并结合示范段建设,加大力度集成并推广国家、省、市级认定的先进技术与产品,形成自有的低碳技术产品、企业、技术、材料库。
建立与样板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聘请有国际相关领域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专家小组,并设立专门实施机构南京新城生态技术工程中心。低碳生态的指标要求和技术导则贯穿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从土地出让开始,就将绿色生态的要求纳入土地出让要求和规划要点,从源头保障低碳生态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创新审批制度,所有30平方公里内的规划,进行审批前需经生态中心审核把关。
建立政策引导机制
正积极探索推动《南京市河西新城区低碳生态城条例》、《南京市河西新城区共同管沟管理办法》等立法工作,研究鼓励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应用的优惠政策。
持续推动低碳生态实践
深入开展了绿色建筑、绿色道路、绿色照明、综合管廊、有轨电车、轨道交通、冷热电联供、地下商业城、城市综合体、智慧城区等一批低碳生态智慧实践工程。
因地制宜,先进理念引导生态新城建设
南京河西绿色生态示范城的建设范围,以河西南部和江心洲地区30平方公里为重点,同时辐射带动整个河西新城的生态建设。
南京河西绿色生态城的建设基于自身的三大特点:滨江、国际化和城市新中心定位。河西生态城求“同”存“异”,在空间布局、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绿色建筑等方面建立因地制宜新模式。
采取紧凑混合用地模式,大量开发地下空间
以交通节点来布局,尽量减少出行,推动大量混合用地。
重视产业配套,生态新城将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本地区劳动人口比值不低于100%。
大量利用地下空间,划分地下空间开发等级,中心区及地铁站点周边地区应设置2层以上的地下空间,城市过街通道与周边地下空间的联系完地度为100%。城市中心区形成连续的地下商业街,形成1-2处商业城。地下空间的开发应从解决片区城市交通、市政设施、土地紧缺等问题入手,优先考虑繁华商业区,交通枢纽,人口稠密区等地段。此外,河西地下空间的开发着眼于建立完善的地下空间系统,用步行通道沟通不同地块和街区,沟通地下商业街和地铁站。
路网体系高密度小尺度,慢行道路占六成以上
在交通和街区布局上,河西南部生态城的建设有了更新的理念。在南部的城市中心区,放弃宽马路、疏密度的城市布局,追求小尺度高密度的城市和路网格局,将原先的200米—300米的街区间距缩小到150米—200米,中心街区的最大尺度不大于180米,这有利于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道路数量增加,但道路总面积增加有限,同时也能提高临街地块的数量,宜于市民出行,增加生活便利。绿色交通体系是生态城突出亮点,随着多条地铁的投用,河西新城打造PR换乘体系,即早上驾车或骑车停进公共停车场,换乘地铁抵达工作地点,下班后再乘地铁到达停车场驾车或骑车回家。河西着力构建慢行系统,实现六成以上的道路利于非机动车出行,实现所有住宅区500米以内有公交站点,慢行系统与公交站点全部实现无缝衔接。
严保湿地与河道,四成以上地面要透水,推动立体绿化
长江湿地受到严格保护,转换成其它用途的湿地数量必须通过开发或恢复的方式加以补偿,江心洲湿地要求零损失。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全部植物中不低70%的数量属于本地物种,同时注重植物多样性,鼓励立体绿化,制定立体绿化激励政策,对城市立体绿化进行管理。所有的河道进行内部河道驳岸的生态化处理。公共建筑40%以上的室外地面,住宅45%以上的室外地面要求透水,住宅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地面应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
所有建筑要达到国家绿色建筑标准
生态城所有建筑都是绿色建筑,其中30%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二星以上标准。新建12层以下住宅全部要安装集中分户太阳能热水设备;全部使用节水器具。近期10%,远期20%的新建公共建筑要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浅层地热系统。所有公共建筑要进行能耗分项计量,现有节能不达标的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率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实现智能精细化管理
率先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推行电视、电信、互联网三网融合,全面推行以智家家居、一站式服务、居家养老、停车引导、社区商圈为主的智慧社区工程。数字化城市管理100%全覆盖,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远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信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技术应用。建成智能化交通系统,在主干道实施“潮汐绿波”工程。开展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智能调度、智能小区的配套建设。力争所有道路照明和建筑内公共区域照明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
先行先试,河西生态城亮点纷呈
市政综合体
河西新城创造性地将变电站、公交首末站、公交保养厂、环卫停车场、加油站、机动车充电站、供电收费站、消防站等市政设施集中、集约布置,同时实现最大程度便民、最大程度减少扰民。目前已建成青奥村市政综合体。
青奥能源站
世界领先的冷热电联供区域能源系统,引入附近电厂的发电余热蒸汽,结合部分天然气能源集中供冷供热。区能源站服务的对象为青奥村、风情街、会议中心等,该项目可显著优化城市能源结构、大幅削减夏季等电力高峰和冬季天然气高峰,必将显著节能减排。
综合管廊
综合管廊把现在分散埋设的各种管线(供水、供电、供气、移动通信等)集中放置管理,减少断管事故和马路开挖。河西南部综合管廊示范段位于江山大街以南,一直到红河路,长约8.9公里,高3.6米,宽6米。
有轨电车
河西新城的有轨电车整个线路全长7.54公里,初设置13个站点,起点为奥体东站,终点为新河路站(红河路与新河路交叉口)。
公共自行车
截至目前,河西新城中部已设车点75个,有2500辆车,办卡人数达15000人,两个点位的平均距离是200到300米,下一步计划向北延伸至应天大街到汉中门一段,增设200个站点,将公共自行车总量扩充到50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