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联网,到1999年MITAuto-ID(麻省理工学院自动标识中心)提出普遍公认的物联网概念,已有十余年。作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代表,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是各国近些年产业政策支持和投资的重点。
从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上发布的《2013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中了解到,自无锡1999年提出“感知中国”概念以来,4年间,从中央主管部委到行业、省市,多点、多层次的物联网规划密集出台;4年间,各级物联网专项基金相继启动,新一轮物联网专项基金有望翻番;4年间,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初步预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在“十二五”期间将累计超过7000亿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将达到数万亿元。
不过,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言,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视物联网的国家,但很多地方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做法似乎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因此出现了一些过热的苗头,需冷静对待。
三层技术架构体系形成
物联网的价值在于让物体也拥有了智慧,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物联网的特征在于感知、互联和智慧的叠加。因此,物联网由三个部分组成,感知部分、传输网络和智能处理。
目前,物联网的体系架构通常认为也有这三个层次,底层是感知层也就是传感网络,中间层是网络层即数据传输的网络通道,上层则是应用层。
“在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中,感知层相当于人体的皮肤和五官,网络层相当于人体的神经中枢和大脑,应用层相当于人的社会分工。”《蓝皮书》形象地比喻道。
《蓝皮书》指出,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射频识别)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主要作用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作用相似。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和信息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应用层是物联网的社会分工,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这类似于人的社会分工,最终构成人类社会。
标准化工作架构形成
标准化是物联网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产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从市场角度看,谁掌握了标准谁就占据了市场的制高点,从技术角度讲,在一个标准化的平台上,一些原本复杂的问题,如设备异构问题,会迎刃而解。
正如感知中国物联网集团总裁刘海涛所说,物联网应用、标准推进思路是要制订共性平台的标准和应用子集的标准。“标准应用、产业关键技术公关和技术领域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咱们的左腿和右腿的关系。标准制定、产业推广和应用规范就像齿轮共同推进的。”刘海涛说,标准制定是永无止境的,它会随着应用和产业的发展一直在制定着、修改着、完善着。
近年来,我国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物联网标准工作体系、机制和环境。国家从政策、专项资金等方面入手,为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相关部委,确立了以“基础标准+应用标准”的工作体系,成立了10余个物联网相关标准工作机构,物联网标准化工作架构基本形成。
运营商成新兴力量
物联网的发展必然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根据《蓝皮书》的分类,物联网的产业链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嵌入式系统为代表的核心产业体系,以网络、软件、通信、信息安全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支撑产业体系,以及以数字地球、现代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绿色制造等为代表的直接面向应用的关联产业体系。
其中,RFID和传感器是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基础。从数量上看,RFID和传感器是整个网络的触角,所以潜在需求量最大。但同时,相对于其他环节,该环节的入门门槛不高,产品平均售价一路走低,未来将面临增量难增收的情况。从当前的情况看,由于已经有较多的行业应用,且政府支持力度开始加大,RFID和传感器企业在中短期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从空间维度观察,物联网运营商与RFID发展潜力最大。
物联网运营商是新兴的子行业,未来很可能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同时,系统集成的需求将远高于目前电信网和互联网的需求。《蓝皮书》指出,物联网运营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交通运输、新能源、电力、金融保险以及智能建筑方面,目前,物联网应用还仅仅运用于电力、交通、医疗、物流等单独的行业和企业。分析认为,运营商将是物联网受益周期最长的环节。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中移物联网公司副总经理叶凌伟表示,中国移动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布局,从2006年就开始建设全国的机构,到2012年中国移动正式组建了全资子公司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
“作为中国移动成立的物联网公司,我们有自身的定位,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希望立足全国,服务需求。”叶凌伟表示,中移物联网公司的定位首先是物联网业务服务的支撑者,为用户提供高效,稳定,安全的物联网专用网络,打造开放的接入平台、能力平台、大数据平台;其次是专用芯片和模组的提供者,在通信模组、智能传感器、处理器模组和开源硬件体系等领域开展合作研发与联合推广;再有就是物联网专用产品的推动者。针对细分行业,通过与系统集成商(SI),应用提供商(AP/SP)开展合作,提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