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平凉市委办公室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智慧平凉”建设总体规划
(2013-2020年)的通知
各县(区)委、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市直各部门,中央、省驻平各单位:
《“智慧平凉”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审定,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共平凉市委办公室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7月24日
“智慧平凉”建设总体规划 (2013-2020年)
随着全球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推进“智慧平凉”科学有序开展,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甘肃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等有关精神,结合平凉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精神,坚持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以信息技术全面普及和深化应用为重点,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建成了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线传输网络,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60G,宽带互联网络用户10万户,3G网络覆盖率达85%,用户达20万户;全市城乡电话用户167.2万户,电话普及率80%;全面建成以光纤骨干网为主的数字化有线电视网络平台。
--基础测绘数据不断完善。建成了“2003平凉市城区坐标系”,完成了中心城区50平方公里1:500、1:1000地形图,加密布设了覆盖建成崆峒区23.63平方公里的首级GPS控制点和中心城区城镇地籍图等基础数据;6县建成了独立坐标系统,形成了覆盖县城的1:1000地形图数据。
--电子政务稳步推进。以“中国·平凉”门户网站为龙头的全市政务网站集群已经建成;全市政务专网应用成效显著,部门间无纸化传输目标已经实现;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等一批基础资源数据库基本建成,数据日益充实完善;金审、金财、金税、金保等金字号工程及教育、农村、企业等行业信息化稳步推进。
--信息化应用广泛深入。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人畜饮水安全保障、城市智能防控报警、房屋产权产籍、住房公积金、企业及个人征信等信息化系统投入使用。
--信息产业较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全市以电信运营商业为主的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7亿元。
存在问题:突出表现在缺乏顶层设计和强力统筹,各自为阵、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严重,跨部门跨系统间共享程度低,业务协同困难;缺少项目支撑,资金投入不足、管理分散,一些基础性、公用性系统未能立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备,信息产业薄弱;信息化整体推进速度迟缓,信息资源开发滞后,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县(区)、行业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应用广度和深度有限;信息化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安全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智慧平凉”建设为统揽,紧紧围绕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目标,以深化应用为重点,努力将先进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通过建设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应用系统,实现社会管理的高效透明,经济发展的高速绿色,公众生活的舒适便捷,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支撑。
(二)建设原则
1.政府引导、合力推进。强化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方面的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智慧城市建设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平竞争,形成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2.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坚持顶层规划、统筹协调、分步推进,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重点突破,细化阶段目标和建设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各领域的深入应用。
3.基础先行、集约整合。适度超前建设全国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网络及各类资源,实现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着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集约化建设,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4.创新引领、示范带动。推进技术与应用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激活智能应用在全市各领域的全面拓展;发挥重点应用项目的示范效应,加强对重大项目的扶持,以示范和试点带动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工作持续推进。
(三)主要目标
以“智慧引领发展”为主线,积极创建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和应用体系,使电子政务成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流模式,网络化工作生活方式广泛普及,城市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力争通过5-8年的努力,在基础设施、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实现突破,基本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行政、商企、民生各领域比较广泛的智慧应用,打造一批重点示范工程和一定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基本建成智慧城市,全市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至2020年的具体目标:
--建成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建成“百兆进户、千兆到楼、高速出口”的高性能有线网络和“无所不在、无缝融合、百兆极速”的无线宽带网络;实现互联网、通信网和广电网的“三网融合”,提升网络宽带化、泛在化、融合化、智能化水平和支撑信息化的能力。
--建成以“整合、共享、规范”为标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信息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全市信息共享系统等公共基础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
--形成以“智能、高效、协同”为标志,具有平凉特色的智慧应用体系。建成与电子政务、民生服务、公共管理等紧密融合的智慧应用系统,实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融合。
--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企业和居民享受到电子政务带来的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服务,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形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及相应的配套机制,市场化机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
(四)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13-2015年):夯实基础、打造平台。建设适度超前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信息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地理信息框架系统等公共基础平台,在电子政务、民生服务、城市管理、资源开发、整合共享等方面取得突破,综合效能初步显现,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2016-2017年):创新应用、形成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基于公共基础平台,建成一系列应用服务体系;信息技术创新、资源利用、安全保障和社会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智慧城市基本框架。
第三阶段(2018-2020年):深化应用、巩固提升。继续深化电子政务、民生服务、城市管理、资源共享、产业升级等领域应用,大幅度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将平凉建成信息城市、宜居城市、幸福城市、产业城市、平安城市,打造成为甘肃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智慧城市。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建设智慧基础设施
按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调动信息通信服务商的积极性,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加快“光进铜退”进程,实现“百兆进户、千兆到楼”,建成10万用户家庭光纤网络,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400G。
--加快推进无线数字城市建设。大力推进WLAN建设,实现交通枢纽、公共服务区等重点区域的深度覆盖;3G网络实现城市高质量无缝覆盖,所有乡镇及95%以上的行政村全覆盖;做好4G网络启动建设,率先建设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商用示范区,形成“无所不在、无缝融合”的无线网络。
--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
--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显著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和智能化水平。
(二)构建智慧应用体系
坚持重点突破,着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管理等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以重点工程示范应用突破带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
1.打造高效便民的智慧政务体系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应用、统一管理”的原则,推进各类政务系统建设、联接、融合与协同,建立上下联动、层级清晰的智慧政务体系。
(1)建设网上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和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市、县(区)、乡三级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及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推进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金使用和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综合监控应用,促进行政行为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廉洁。2013年建成启用。
(2)推进无纸化办公进程。升级办公自动化软、硬件系统,开通移动办公,市、县(区)两级全部实现非涉密公文的电子交换,90%以上部门实现内部网上办公,逐步推行单位日常事务电子化处理;建设专网网站,推进全市党政系统政务资源的共享与协同。2013年建成,2014年全面实现。
(3)加强政务网站体系建设。围绕政务公开、公共服务、互动交流三大职能,整合形成一体化的政务网站群, 构建“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在各类政务、商务、事务办理方面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
(4)建设全市统一信息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依托市信息化办机房,扩大面积,增加设备,建设全市统一信息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形成公用的专网、外网及互联网平台,为智慧城市和全市各部门的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机房、网络资源、存储灾备、安全保障和运维服务。强化整合共享,今后各部门新建系统一律不再建设机房和租用网络,所有设备和网络由市级综合服务中心统一提供、统一托管、统一维护,已建的部门机房原则上逐步关闭,整合进市综合服务中心。在完善综合服务中心基础上,逐步论证引入云技术,通过整合、扩展、完善,建设云计算与灾备一体化市级服务平台,着力减少重复投资,降低城市信息化运营成本和能耗。2015年建成市级云平台。
(5)建设全市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市综合数据中心)。依托市信息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以支持各领域、各行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目标,建设全市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对市内所有智能化应用进行信息传输和处理,为城市各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交换。完善全市人口数据库,采取安全技术手段,实现公安、民政、计生、社保、医疗、税务、工商、公积金管理等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比对。扩大法人基础数据库共享范围,将工商、财政、银行等相关业务信息纳入共享范围,为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2014年立项,2015年建成启用。
2.打造便捷和谐的智慧民生服务体系
以为民、便民、利民、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大力推进面向公众的信息化智慧服务。
(1)建立综合性便民服务热线平台。建设涵盖咨询、投诉、办事等服务事项的统一市民服务热线和业务处理平台,实现电话、短信、网络“三位一体”的接入方式,形成业务受理、跟踪督办、处理反馈、市民回访、监督考核的全过程电子化。2013年建成启用。
(2)完善社会保障信息体系。整合已建应用系统,推进“五险合一”社保平台建设,实现社保就业信息整合共享,通过安全技术手段,实现与市综合数据中心对接共享及比对应用。加快带有金融功能全国通用社保卡发放,逐步覆盖全市所有城乡居民,在满足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的同时,逐步拓展应用,涵盖医疗卫生、计生低保等业务范围,实现市民卡(一卡通)的全部功能。2014年建成。
(3)建成全市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涵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综合管理、远程医疗等一体的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形成全市统一的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医卫信息共享。2014年建成启用。
(4)建设三维数字社区。依托全市地理信息框架系统,建设统一的三维数字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提供科技、气象、教育、医疗、商务、旅游、家政、娱乐等信息服务。2015年建成启用。
3.推进整合高效的智慧公共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区域运行系统各项关键信息,提升我市应急响应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1)建设平凉地理空间框架系统。根据国家、省测绘局的整体部署,充分运用遥感、定位、GIS等技术,整合市、县(区)已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多尺度、多分辨率、多种类的地理空间数据体系及规范标准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构建权威、唯一和通用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规划、国土、公安、城管、交通、市政工程及企业、公众等领域应用提供高质量的地理信息服务,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建共享,为智慧平凉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建设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系统,实现对国土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地质环境保护全过程、全周期的动态监管。2014年建成。
(2)建设智慧城管系统。依托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共用整合已建城市安全监控等相关资源,建设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监督有机衔接的城管系统,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全方位支撑服务,着力提升城市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效率。2015年建成启用。
(3)升级智慧城市管网系统。完善提升已有城市管网系统,依托地理信息框架系统,整合现有资源,形成高水平可见、可查、可控的管网系统,为城市防汛排涝、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等工作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支撑。逐步综合运用物联网、电子标签等技术,对各种管网运行的流量、压力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2015年建成使用。
(4)建设智慧城市应急指挥系统。论证整合城市安全监控、自然灾害防控、城市警务综合管理以及已经建设的多个信息化系统,建设集成视频监控、视频会议、指挥调度、决策支持、信息报告和综合研判等功能的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城市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2016年建成启用。
4.构建立体互动的智慧交通体系
围绕陕甘宁交汇区交通枢纽建设,建立集智能调度、视频监控、定位管理等应用服务为一体的智慧交通体系。
(1)建立道路运输车辆信息监管平台。不断完善客车、出租车、执法车和危险货运车辆的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实时监测、监控车辆的位置和动态,实现跨部门、跨区域、可视化、智能化的车辆实时综合监管。2014年完成。
(2)推行停车场智能化管理。整合目前我市停车场信息资源,实现停车场的统一管理,建设停车诱导系统和统一的停车服务系统。2016年前完成。
(3)建设交通综合信息系统。推动传感器、视频监控、地感线圈等检测终端部署,建设道路、车辆、行人等交通信息采集体系,整合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视频监控信息资源,推动铁路、公交、出租公司等信息系统对接,整合多种交通信息资源,智能分析处理交通信息,为交通设施建设、客流疏导、应急处理提供决策依据。2017年前完成。
5.着力打造其他行业智慧应用系统
(1)完善智慧教育应用系统。打造教育云平台,梳理整合全市教育优质资源,购置外地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学科齐备、富有地方特色的市级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库,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积累、融合、共享和服务,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教育公共管理平台,实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电子校务、学籍管理、信息服务、专业教学等数字化管理;探索建立面向市民的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服务。2014年前完成。
(2)建设智慧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成全市旅游信息数据库,实现全市旅游景点、商场饭店、娱乐场所、旅游产品、交通气象等旅游信息采集、发布的整合共享;加盟知名电子商务预定系统,实现网上订票、订房订餐、网上购物支付等服务;建设集旅游咨询、投诉接待、便民服务、游客动态管理、救援帮助为一体的12301热线及网上旅游咨询(投诉)平台。2014年建成启用。
(3)推动智慧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围绕推进西兰银物流枢纽建设,加盟国内知名物流信息业,建设平凉物流综合信息系统,集聚物流与仓储需求,推动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发展高水平、个性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推行在线交易,实现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联合仓储、联合物流配送,实现供应链的高效精准运作。2016年前建成启用。
(4)打造智慧农业体系。建设全市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整合共享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向农民提供就业、培训、社保、维权、文化等信息服务;推行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农产品网上展厅;推进智慧平凉金果、智慧平凉红牛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打造示范推广基地和示范园区,集聚一批智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和带动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2016年前完成。建设基于遥感技术的农情业务监测系统,实现主要农作物的面积、长势、灾害、产量等农情信息的动态监测,促进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2020年前完成。
(5)推动智慧文化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开发挖掘全市历史文化、民族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各类文化资源,建设开放包容、有平凉地方特色的智慧文化基础资源数据库和项目库;积极培育广电传媒、网络服务、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进平凉地方特色文化上网,建设文化产业网上展厅,推行文化产业电子商务,创建公平交易、和谐共赢的文化市场环境。2016年前建成。
(三)促进智慧产业发展
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以智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1.推进数字企业建设。围绕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电算化、企业ERP应用、企业生产安全监测DCS管理系统等,加快数字企业建设,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
2.推动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虹光等军工电子产业的既有优势,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做强军工电子骨干企业;加强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电真空器件、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形成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建成太阳能光伏产业化暨平凉2.8兆瓦光伏电站示范项目,形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云计算、物联网产业,推进区域内产业协作与集聚式发展,信息产业发展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3.扶持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快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稳步推进物联网发展,积极发展面向公众和企业的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开发数字产品。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智慧平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确定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资源整合、产业发展、应用推进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智慧城市建设各项任务。办公室设在市信息化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制定“智慧平凉”建设总体规划、年度任务分解及工作落实。聘请国内智慧化方面专家,成立“智慧平凉”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智慧平凉”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根据重大项目建设情况,成立由牵头单位、信息化办及相关部门组成的推进小组,负责相关任务的细化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特别是在集约化建设、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方面,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形成各级各部门相互协助、共建共用的良好局面。
(二)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适度增加,用于基础性平台、跨部门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及投资引导。抓紧制定《平凉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统筹集中管理资金,信息化项目要由市信息化办统一把关,从专项经费中按规划论证列项。逐步将部门的业务系统向全市统一平台整合,逐步削减各单位运维经费,转向保障公共平台的运维,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的工程项目中,从根本上杜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市场化道路,有偿开放资源,谁投资谁受益,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鼓励社会企业特别是通信运营企业和个人参与智慧平凉建设,力争每年市场化运作资金2-3亿元。积极鼓励各部门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以项目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建立标准规范。根据国家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出台《平凉市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制定相关统一标准,指导各部门公开可共享信息资源,做到“一数一源”。对共享数据资源实现动态管理,保证共享数据库中信息资源的及时更新,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采集与交换工作的成本,使信息的生产更经济、分配更高效,使社会对信息的使用更容易和更方便,信息资源的效用得到最大发挥。
(四)形成良好环境。研究制定智慧城市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政策,对扶持重点、扶持资金、具体政策措施予以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建立智慧城市评估考核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并将其纳入政府部门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
(五)加强人才培养。把智慧城市建设专业人才引进纳入全市人才引进计划,并倾斜支持。鼓励企业、研究机构创新机制,引进技术、创意和创业团队来我市发展与交流合作,为“智慧平凉”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广泛开展不同层次信息化培训,着力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技能与应用水平。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的信息化交流与合作,使平凉成为西部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地区。
(六)保障信息安全。着力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全面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测评论证体系、信任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容灾备份体系建设,建立安全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机制;通过合理配置网关、防火墙、网闸、病毒服务器等设备,加强信息化软硬件系统的运行监管和操作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技能与安全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