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据新华社报道,会议指出,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会议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了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等12 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0 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
长期以来,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社会物流占GDP比重低于10%相比,我国物流业占比居高不下。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年3月7日公布的《2013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达10.2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0%,与上年基本比重持平。
而制造业的物流成本更是高得惊人。今年5月29日,世界航运巨头马士基发布的《马士基集团在中国影响力报告》显示,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平均占成品最终成本的10%~15%,在发展中国家,各种低效现象导致物流成本显著增高,占成品成本的15%~25%甚至更高,而对中国的制造商而言,物流成本可高达生产成本的30%~40%。
物流成本的降低将带来一系列的好处,如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降低CPI指数、减少运输环节带来的环境污染等,而宏观上,则可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这对减少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乃至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看到,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中既有行业分隔、地方保护、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行业外部的问题,也有规模化程度不高、管理能力不强、第三方物流占比较低等行业内部的原因。
时至今日,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综合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
物流行业不仅催生了物联网,而且也是当今最为成熟的物联网技术——电子标签(RFID)最大的用武之地。不仅物联网让物流变得可视化,而且RFID又为物品带来了防伪能力与可追朔性。云计算使打通行业之间、地域之间隔阂成为可能,移动互联网让物联网增加了实时性,大数据分析则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了基于实时真实数据的量化决策能力。
物流行业及其强大的行业横向渗透能力,既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又给IT厂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上周四,拥有全球最大邮政物流网络的中国邮政与阿里巴巴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打造电商公共物流平台、合力搭建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此举为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前景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