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西国会发表的《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的演讲中指出,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巴西提出的这一主张顺应了国际呼声,符合各国利益,必然会成为国际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新规范。
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国家主权从领土、领空、领海等领域拓展到“信息边疆”等新领域。网络主权就是一国的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然延伸,包括管辖权、独立权、防卫权和平等权。网络主权对内指的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监督、管理本国互联网事务,对外指的是防止本国互联网受到外部入侵和攻击。捍卫国家网络主权对内表现为管辖规范公民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对外表现为防备、抵御网络侵略,制止借助网络空间实施的意识形态颠覆和恐怖活动。
网络主权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对一个主权国家来说,网络必须有网防。在网络主权意义上,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将本国的网络防护技术以何种方式纳入网络主权的保障体系中去的战略规划制定,以及对境内的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等进行管理的问题。由于网络资源分配不均和网络空间国际公约的缺失,加之网络传播的独特性,使得国家在维护网络主权时面临各种难题,维护网络主权任重而道远。
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有待重构。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发展起源于美国,美国一直垄断着互联网的战略资源,目前国际互联网的根服务器掌握在美国手中,这就意味着美国掌握了整个世界网络的“绝对命脉和生杀大权”。美国在全球还拥有强大的话语体系,“脸谱”、“推特”就是这样的强势平台和权威媒体。当前,美国利用自己在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域名解析方面的垄断地位,不但可以获得大量的注册费、解析服务费、通信资源费,还可以收集和获取大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2013年,美国棱镜计划曝光,美国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对他国民众甚至盟国领导人实施监视监听。不仅如此,美国还通过网络传播破坏他国舆论生态,甚至发动网络战争。
德国媒体近日再次曝光美情报机构针对德国防部门的间谍行为,说明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抗议美国信息霸权、要求国际互联网治理民主规范化的呼声都很强烈。“棱镜门”事件使得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国际互联网领域的现有秩序有很多不合理、不公正之处,需要重新构建新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应是多边、民主、透明的。互联网的国际治理规则应该与时俱进,为适应新形势而调整,达成新的国际共识。所有国家都应该参与互联网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实现互联网基础资源的公平管理和分配,确保互联网治理决策和实施的充分透明。
首先,国际互联网治理应该在多边基础上运行,也就是多头管理、多国参与。互联网治理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各国在网络空间是利益交融、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制定什么样的规则,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应该由各国共同参与讨论。在治理互联网过程中,需要各国秉持公共意识,努力实现互联网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治。因此,要建立以各国间平等协商为基础的全球性互联网治理规则。
其次,国际互联网治理应当民主化,即世界各国说了算,而不能一国独大,搞网络霸权。世界各国应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国互联网发展的监管规则,并在国家主权范围内对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管理。所有国家不论大小,信息主权一律受到保护,在共同制定合理的规则后,任何国家都不能凌驾于其上独断专行。各国都有权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但决不能以牺牲别国安全来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要确保相关国际进程的包容与开放,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代表性,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合理关切。要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一个各国广泛参与的、公正、合理的网络国际治理机构,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战和网络空间国际军备竞赛,反对网络空间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再次,国际互联网治理应该保持完全的开放透明,防范强国隐秘地监控和窃取他国信息。当前,要确保互联网根服务器、域名等资源公平分配,倡导信息共享的秩序,打破信息壁垒,消除信息鸿沟,让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安全、有序地流动,使信息技术最大限度惠及各国人民。同时,依照各国法律法规,也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