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部际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召开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接受了多家中央媒体的采访。他认为,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成熟。
毛伟明介绍,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2009年的1700多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650亿元,2013年达5000多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覆盖芯片和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电信运营、物联网服务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物联网产业聚集发展区,在无锡、重庆、杭州建立了三个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他认为,当前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基本成熟。一是发展认识高度一致。《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促进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文件陆续发布,纵向一体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已经形成。二是政策支持作用明显。财政、金融支持手段多元,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投向物联网,如工信部和财政部2011年开始组织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共支持600多家企业,累计支持金额20亿元;各地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金融手段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三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研制出全球首个二维码解码芯片,2.45GHz有源射频识别(RFID)标签和读写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编码解码芯片已经取得积极进展。四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等为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当前仅交通、物流、环保、医疗保健、电网、安防等领域物联网应用的市场规模就已近千亿元。
毛伟明表示,下一步将主要开展以下三项重点工作:一是推动总体布局和统筹协调,加强对地方和行业发展的指导,加快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二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突破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构建标准体系,培育和打造技术创新链。三是推动典型应用示范,深化物联网在工业企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发挥物联网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继续推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等重点物联网应用。
毛伟明强调,未来物联网将在两大领域率先获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民生服务、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二是具有良好用户基础和市场发展潜力的领域,如工业控制、物流追溯、车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均具备率先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将继续通过专项实施、组织开展重大示范项目等手段支持重点物联网应用;继续支持无锡示范区等开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应用示范的推广,总结成功经验,推广成熟案例;推动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建立标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完善发展政策。
目前,在传感器领域,我国企业已基本掌握了中低端传感器技术。全国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共2000多家,年产量达40多亿只,中低档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在射频识别(RFID)芯片领域,已攻克了低频和高频射频识别(RFID)芯片核心技术,并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不过,毛伟明指出,“高端产能不足、低端同质竞争”已成为我国传感器产业的短板。部分多功能、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的高端传感器依赖进口,多数企业都是引用国外的芯片加工,甚至仅停留在代理国外产品的水平上。射频识别(RFID)芯片技术、工艺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在超高频、微波产业链中,目前从事芯片设计的企业为数不多,芯片技术能力、工艺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将结合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重点领域技术研发,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用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