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产业到底怎么发展?尽管2015年的CES展智能穿戴产品可谓半壁江山,但观察市场,似乎还是看不到消费者的热情,2015年智能穿戴产业到底是死是活?
尽管当前可穿戴设备的粘性还存在一些不足,回顾前两年半所走过的路,整个路径的轮廓至今已经比较清晰。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节点,第一个节点为谷歌眼镜引爆智能穿戴产业,将智能穿戴从科幻片的荧幕中搬到了现实生活中;第二个节点为创客的推进,在整个产业链还处于空白的情况下,一些具有独特创新思维的创客们利用相关产业的零部件,其中主要是智能手机的零配件,然后开始凹产品;第三节点为科技发烧友的助推,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在众筹上,促使智能穿戴产业化开始成形。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媒体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以VC所付出的贡献最为巨大,可以说是真金白银的为产业的发展垫付了学费,而产业的急躁也正是由于VC大方的交付学费。由此可以说,进入2015年很多的VC会收获泪水,可以说一些VC在2014年的年末已经出现一丝伤感与悔意了,这方面的问题有时间专门用一篇文章进行探讨,这里不再展开。
不论是哪些节点的推进,也不论是哪些力量的推动,总之整个产业的发展似乎缺了主角的登场,也就是用户的参与。为何主角迟迟不肯登上舞台,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的智能穿戴产品还没有抓住用户的关键需求;另外一方面则是消费者对于智能穿戴的认知还处于比较模糊的层面。
但这两个问题在2015年都将会有不断的改善,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于智能产品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并且越来越关注;另外一方面则是智能穿戴的产业链从过去的空白,到今天的完善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尽管在续航等问题上还没有完全突破,但芯片、传感器、通信等关键技术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这就意味着2015年在产品本身的硬件层面较2014年相比较将会有不错的提升。
另外一方面随着这两年半时间的探索与试错,2015年将会有更多人认识并理解商业化理念,我曾在《微软智能手环脱销带来的商业启示》一文中做了阐述,也在《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新浪潮》一书中做了阐述,就是我一直所呼吁的简单、极致、细分、不搞价格战。产品将会从技术、功能的比拼转向于对用户实际价值的追求,剔除不靠谱的功能,专注细分、垂直人群做对用户有价值的功能。
而整个智能穿戴产业的终端产品将在2015年继续分化,如我在《智能穿戴产业2015年度发展预测报告》中所写的硬件将继续碎片化,这将促使产业规模继续放大。2014年国内智能穿戴的市场规模已达到20亿元,2015年国内的智能穿戴终端产品将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26至28亿人民币,将会有一批创业者受益于产业增速所带来的红利。
2015年智能穿戴产业将出现一批千万级的创业公司,以及相当数量的百万级公司,当然也将会有一批创业公司离场。这其中的分水岭就在于创业公司的路径选择。是坚持加法,还是调整为减法?加法将会让一些创业者限入困境,减法将会促使一些创业者率先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