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公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用一系列沉甸甸的数据和事实,全面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中国建设领域取得的成果。这里摘选其中一些亮点,以飨读者。
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2017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7.79亿个,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2%。光纤宽带接入用户29392万户,全国50Mbps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超过70%,部分区域已经开始提供千兆宽带服务。移动宽带用户总数达11.3亿户,4G用户规模超过10亿。2017年,完成3.2万个行政村通光纤的任务部署,全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超过95%。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达27%,规模达到2.09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5.4%。贫困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超过90%,已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网络提速降费持续推进。2017年第三季度,全国固定宽带用户网络下载的忙闲时加权平均下载速率为16.4Mbit/s,同比增长48.7%。固定宽带单位带宽平均资费、移动流量平均资费较2016年分别下降15.37%和35.50%。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32.9%,2017年信息产业收入规模达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5%。信息消费规模提升至4.5万亿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超过200万亿元,居全球第一。7家互联网企业市值跻身全球20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3.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6.4%。形成了一批新型工业App并初步实现商业化应用。开展428个智能制造项目,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70%。2017年我国网络零售额达71751亿元,同比增长32.2%,跨境电子商务同比增长超过30%。
电子政务深入推进
2017年10月,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开通,全国建立党建网站2万多家。全国3525家法院全部实现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和执行信息公开,裁判文书公开超过4123万篇,访问量突破124万人次。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揭牌,100%在线开庭审理案件,开庭平均用时仅25分钟,平均审理期限32天,构建了网上法治新空间。全国55%的法院实现网上立案,人民法院开始迈上电子诉讼阶段。已有21个省(区、市)基本完成综治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综治视联网系统已覆盖各省和333个地市级、2795个县、13472个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诊断服务得到广泛应用。
信息惠民便民服务加快
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0%,是五年前的3.6倍,多媒体教室比例达87%,实现了翻番。截至2017年6月,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44亿,在线教育使用率达19.2%。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稳步推进。基本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国交通一卡通完成180个地级市以上城市互联互通。社保卡持卡人数超过10亿人,覆盖全国所有省份99.7%的地区。
信息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在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部署130余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对10000多家企业、16000多个监控点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初步形成了用数据管理、用数据服务和用数据决策的创新管理模式。建成并完善了“全国国土资源一张图”,形成覆盖全国、贯穿四级的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信息体系,网络化监管信息化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了对全国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主要环节事前、事中、事后常态化跟踪和全程监管。
健康中国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加快构建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3大数据库。国家省市县四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初步实现联通全覆盖。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更加高效便捷。28个省份共制发居民健康卡1亿多张,全国三级医院全面实现电子病历诊疗,不断开展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就诊、移动支付等。1.3万余家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已覆盖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区域影像诊断、标本检验、心电诊断、远程病历诊断服务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