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互联网里,搜索领域美国有谷歌,我们有百度;电商领域美国有亚马逊,我们有阿里巴巴和京东;社交领域美国有Facebook,我们有腾讯。美国和中国的发展非常同质,原因是个人消费者的需求是同质的。但产业互联网不同,不同国家的优势和各自痛点不同,因此未来的平台和行业格局很可能是非常不同的。
产业互联网的类型和特点
平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消费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创新引擎和组织形式,毫无疑问,平台的这种主导力量,将继续延伸至产业互联网。从已经萌芽的状况看,目前产业互联网领域表现比较出色的平台,国内有两类:IT背景的互联网企业和大型制造商。
第一类IT背景的互联网平台主要指百度、腾讯、阿里、滴滴等在消费互联网表现出色的企业,这些企业延续其发展优势,目前已经把业务延伸至产业互联网。2018年国庆前后,腾讯进行了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宣布要拥抱产业互联网;阿里巴巴再提“新制造”,希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来改造中国传统制造业,将其与互联网对接,实现智能制造;百度则早已披露了其自动驾驶乘用车量产及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正像消费互联网的颠覆式创新来自边缘力量一样,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其重要的推动力也会是这些自己并不生产和制造产品的外部“鲶鱼”。
第二类主体将是较早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大型制造商。产业互联网涉及更多的生产和供应链流程,比消费互联网复杂和专业化。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大型制造商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国的GE,中国的华为、海尔、富士康等都推出了自己的平台,并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它们当中应该会出现佼佼者。
但是,在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过程当中,不会像消费互联网那样,在短时间里迅速崛起横扫一切的互联网平台。一定是原先大型IT平台的拓展,或者是大型制造商的转型成长,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因为大量资本的涌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涌出一个巨头。这是产业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很多专家提到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跨行业和跨数据与大量连通,所以人们自然而然有一种想法,是不是可以通过企业联盟的形式培养出一个平台,我认为不可能。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巨型平台,都是从一个小的企业、小的垂直行业起步,然后发展壮大的。一个大的平台,需要对它的生态有足够的控制力,产业互联网也一定是这样的。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与消费互联网平台企业相比,会有一些不同点。
第一,消费互联网平台会比较“轻”,产业互联网平台会比较“重”。我们经常说滴滴不拥有一辆车,阿里巴巴不生产一件商品,但可以驱动成千上万的汽车和商品流转;腾讯没有传统意义上太多的固定资产,但交易额和市值都很大。但是,产业互联网平台不是这样的,它一定需要大量前期的固定资产和专用化资产投入。从这一点来讲,消费互联网里经常会谈网络效应,忽略供给方的规模效应。但在产业互联网里,需求方的网络效应和供给方的规模效应将同样重要。
第二,产业互联网应该是以垂直化为特征的平台。消费互联网整体上表现出来的是综合性的、通用型的平台,似乎一个平台什么都可以做,可以跨界去竞争。但产业互联网应该是以垂直化的、提供行业解决方案为特征的平台。在这个特点下,产业互联网未来的市场结构,应该是一个更加多元和竞争激烈的,同时市场的格局更加分散的状态;而不会像消费互联网那样,寡头非常强大,市场份额很集中。
第三,从用户和平台的关系来讲,消费互联网的特征是消费者多栖和频繁转换,产业互联网的特征则是锁定和路径依赖。前一领域中,消费者的沉没成本和转换成本较少,选择性很强。但在产业互联网中,平台自身以及B端用户都会有高昂的接入成本发生,会出现双向的锁定。一个是平台对用户的锁定,一个是用户对平台的锁定,因为企业和平台的对接,双方需要专用资产的投入,需要一对一的解决方案,数据接口、流程协调都需要双方长期的磨合和调整。因此,产业互联网平台下,平台和用户的关系将是非常密切和长期的。
产业互联网发展的路径
新兴事物的发展,掌握正确的路径和节奏很重要。网络产业中有“先走一步是先进,先走三步是先烈”的说法。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发展,呈现出从最早的门户网站到游戏和电商,再到现在的O2O这一路径。从消费互联网的充分发展,到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路径。同样,产业互联网自身的发展也应该遵循一定的路径和逻辑。
首先是产业互联网的行业发展路径。从目前呈现的情况看,服务业和农业可能会走在制造业的前面。中国充分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开始了对传统线下零售行业的改造,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也从零售金融进入供应链金融、为传统金融机构赋能的阶段。农业和养殖业相比于制造业,生产流程相对简单,传感器和无人机器操作的应用环境相对单纯,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也相对容易,因此其产业互联网的展开,会早于复杂的工业制造业。
其次,需要注意的发展逻辑是供给能力的推动还是需求方的拉动。在这里我强调后者,也就是需求方拉动的重要性。虽然技术瓶颈的存在和相关产业基础的薄弱,会限制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但是我们要看到,消费互联网在中国,并不是在技术领先和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电子商务为例, 中国是电商的发展推动了支付的发展和物流体系的发展;而不是像美国和日本,电商发展之前就有发达的物流、有很好的信用卡体系。中国电商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逻辑与发达国家是不同的,是因为传统零售和金融存在很多痛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因此为电商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赋予了充分的市场需求基础,然后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反过来激发了支付、物流等基础设施行业的快速发展。
这个逻辑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存在。比如非洲的肯尼亚,是以M-pesa为代表的移动银行服务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通信行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来自需求方的市场拉动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巨大的市场和诸多的行业痛点,因此恰当地切入市场,就会很快得到用户规模、现金流和利润的支撑,会激发出企业的研发和商业应用的热情。这个逻辑,与中国消费互联网的发展以商业应用层面见长、而不是技术基础领先的特征是一致的。
最后,是“自下而上”的发展逻辑。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发展,最典型的特点是自下而上。我们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都来自风险创业型企业、来自草根,没有过多的政策激励、财政补贴,基本上民营企业主导这个行业,然后快速发展,引领潮流。那么,产业互联网也应该是这样的逻辑,我并不赞成过多的政策和补贴。虽然,行业初期的过度竞争,会导致市场的暂时混乱,如当年的团购、近年的共享单车等领域,但只要基本的市场机制和价格没有扭曲,假以时日,就会形成相应的市场秩序和长远发展的潜力。
中国发展产业互联网的优势
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相比于许多发达国家,中国可以说实现了某些领域的“弯道超车”。那么,在产业互联网发展中,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有什么优势呢?
第一,良好的消费互联网基础和富有竞争力的互联网平台。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是以消费互联网为基础的,是一个从终端消费逐渐向上游渗透、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消费互联网平台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目前不仅有BATJ(百度、阿里、腾讯和京东)和TMD(头条、美团、滴滴)这样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成熟平台,同时这些企业也是近年来中国乃至全世界互联网领域的重要资本投资者,各自建立了庞大的互联网行业王国,它们所积累的数据技术、所构造的组织架构和文化、所秉承的互联网发展思维,将是中国发展产业互联网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二,数据和场景优势。产业互联网发展特别需要大数据资源和丰富完整的场景,这是无人操作和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和演进的基础。从全世界来看,中国拥有非常丰富和完整的产业链,整个产业结构的体系也相对完整,这为产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实验和探索的基础,是经济体量较小的经济体难以比拟的。
第三,产业痛点多。所谓的痛点就是表现突出、影响面广的问题。一个行业如果痛点多,那么当恰当的解决方案出现时,市场就很容易开拓。在目前中国的产业里面,存在许多痛点集中的领域,如就医、小微企业融资、农产品质量控制等等,而这些领域痛点的核心在于信息的获取不方便和不够透明,是非常适合用互联网手段来整合的领域。因此,在痛点集中且广泛的产业里,很可能率先出现大的互联网平台。也正因此,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产业互联网在全球的发展可能不是同质的,中国会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程华,日前在互联网经济学研究联盟主办的“产业互联网:开启数字经济下半场”研讨会上所作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