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牌照已经正式发放。通信行业摩拳擦掌,正在不断推进5G试验网和行业应用示范建设,为5G规模商用厉兵秣马。
公网为5G商用“热身”,行业专网也在密切关注5G的动向。尽管专网无线通信技术要落后公网,但随着行业用户对宽带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与日俱增,4G LTE已经引入专网,并逐渐成为主流。相比公网,5G的大带宽(eMBB)、高可靠低时延(uRLLC)、广连接(mMTC)等技术特征甚至更加受到一些细分的专网行业的看重。
专网行业应该怎么看待5G时代的到来,并做哪些准备?近日,国内横跨公专网研究的权威专家、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国家“863”计划5G重大项目总体组成员、IEEE Fellow、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少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指出,5G吸收了很多专网建设的思想,天然与专网存在紧密联系。一言以概之:“5G既是公网的机会,也是行业专网的机会。”
5G的专网思维
5G不能简单理解为4G技术的升级换代。李少谦介绍,移动通信技术是10年向前演进一代,从1978年开始,1G和2G是固定电话走向移动化、个人化;1996年开始,3G和4G是移动宽带化的时代。从2016年起,5G国际标准开始制定,其演进分为两条路:一是沿着4G道路继续宽带化,也就是“增强型移动宽带”;第二条路则另辟蹊径,提出“超高可靠低时延连接”“海量机器类通信”应用场景,瞄准垂直行业应用。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公网运营商,均在国内多个城市开启5G商用试点,业界预期,首先切入商用的应该是eMBB场景。在广大个人消费者眼中,5G通常意味着高速网络、高清视频、VR/AR、云游戏等,并愿意为之买单,eMBB将推动运营商的业绩增长。同时,运营商也在试水垂直行业,寻找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和机会。
李少谦指出,5G技术具备明显的专网思维。例如公网的系统管理权限非常高,而5G边缘计算为了降低网络时延,将系统权限下放,很多控制能力放在网络边缘,形成一个个局部网络,这是典型的专网思维设计。再例如5G网络切片,针对不同的业务,切片不同的网络资源,也就是一张张独立的专网。
专网思维使得5G在理论上可以服务千行百业。但在实际中,三大运营商切入垂直行业会遇到严峻挑战,一方面,边缘计算、网络切片等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不同厂家的设备、网管系统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垂直行业的需求极其复杂,个性化很强,运营商并不熟悉,即使因5G而成为“专网运营商”,也不一定能很好地将网络能力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
5G本身也正在走向成熟。3GPP在2018年完成了Release 15标准,主要针对eMBB场景,并完成uRLLC场景的基础功能;进一步满足uRLLC需求的Release16将于2020年3月完成,5G mMTC则更加靠后。
专网怎么把握5G机遇
专网通常是指政府、公安、能源、森防、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专业网络,与5G所瞄准的垂直行业有一些差异,但随着边界的模糊,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同框”。近年来,在需求的驱动下,专网发展突飞猛进,其概念早已不是“对讲机通话”,更是一张融合关键语音、高清图像、高清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的专用网络。
专网行业用户普遍需要性能可靠、低成本、定制化的网络能力,技术演进相对缓慢,目前还是以窄带为主,部分行业和用户采用LTE,讨论5G似乎有点言之过早。但是在李少谦看来,专网与公网同根同源,由于公网属于大网,产业链规模大,专网总是尽可能引入公网技术并增添专网需求。例如专网的主流标准TETRA,即是从GSM演化而来的,同理还有中国公安领域制定的PDT标准。到了LTE时代,中国制定的B-TrunC宽带集群标准,也主要使用了LTE-TDD的技术体制。
5G时代到来后,运营商跨界垂直行业,专网和公网将出现更深的融合,专网行业的用户、供应商都应该重视起来,把握5G到来的机遇。一方面,公网运营商基于5G技术可以切入专网,提供极具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例如5G无人机回传。另一方面,一些专网行业会考虑自行建设基于5G技术的专网,利用5G技术帮助实现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李少谦表示,公网并不能取代专网,在很多领域,例如公安和轨道交通,出于对网络安全、管理控制的需要,更倾向于使用独立于公网运行的网络,因为一旦出问题就危及人身安全和社会稳定,这是公网运营商无法承载的。“不同行业面临不同需求,复杂程度超出想象。将网络、服务、应用和信息化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专网。”
专网在某些方面可以与公网结合,利用公网的互联互通能力,使用5G服务。此外,李少谦指出,中国只有三家大型公网运营商,难以满足垂直行业成千上万、复杂、多元化的定制化需求,5G时代可能会出现独立的专网运营商。欧美近期探讨的下一代技术6G,就包含了“微运营商”的概念。对专网行业来说,这里面也蕴含着机遇,需要提前去把握。
5G开启万物互联时代
无论是公网还是专网,5G的意义都不止于提供高速网络连接,而是充分发挥其技术特性,为万物互联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李少谦说,做通信技术,首先就是修路,5G这条“道路”修好后,有没有“车”在上面跑,适不适合运输“货物”,还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探索和试验。这些“车”和“货物”,就是未来万物互联的承载。
在李少谦看来,作为一个面向垂直行业的技术标准,5G要和行业信息化深度融合,从而找到新需求、新技术、新业务、新商业模式。这将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5G开启了信息社会万物互联的大门,但要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连接,提升人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和精确管理能力,不仅伴随着R16、R17标准演进,还将经历6G、7G等更多发展阶段,可谓前途漫漫。
“5G只是开始,不是结束。”李少谦强调,万物互联需要“全应用、全无线、全频谱、全覆盖”技术的全域无线接入,技术与应用不可能在短期实现,需要分阶段长期演进,每阶段、每代系统只能达到有限目标。万物互联只连接有价值的节点:这里面会出现大量需求定制化的网络,为专网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