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看来,将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于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同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020年1月3日,总书记再次发出“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的号召,把黄河文化弘扬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和精华所在,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国民教育资源宝库。”马萧林建议,将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沿黄九省区积极开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宣部、教育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水利部等部门在顶层设计方面的力度,加快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工作扎实落地。
让黄河文化深入人心
“我们要拟订顶层设计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广泛开展黄河文化资源的摸底、梳理工作,尽快建立权威的、动态的,涵盖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的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马萧林认为,黄河文化的资源梳理和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同时,要深化黄河文化内涵的挖掘研究,组织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规划一批关于研究黄河文化物质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的重大课题,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化对黄河文化的内涵阐释和定性解读。
马萧林建议,推进黄河文化普及宣讲进校园,组织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推进黄河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编撰针对不同教育层次的、既通俗易懂又科学严谨的黄河文化教材和普及读物,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适当安排黄河文化普及课程,在高等院校开设黄河文化的选修课程,增进青少年对黄河文化的认知认同。
如何让黄河文化“活”起来、“火”起来?马萧林说,要建立黄河文化弘扬立体传播体系,推出一批面向社会不同群体的音视频资源,在电视、电影、网络等渠道广泛传播黄河文化专题或相关内容,逐步建立立体有效的黄河文化弘扬体系,强化黄河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让黄河文化深入人心。要加强黄河文化的展示推广力度,督促指导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充分利用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文物资源、红色资源,推出一批黄河文化主题展览和讲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引导艺术创作表演机构和团体,创作一批黄河文化主题戏曲、戏剧和歌舞剧目,创新黄河文化弘扬形式,拓展黄河文化弘扬渠道,讲好黄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