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昨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郑州持续加大农村网络建设投入,已实现全市4974个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接入和4G网络全覆盖。
农村固定宽带用户达320.71万户
据介绍,全市信息通信业持续加大农村地区网络投入,统筹实施农村4G网络覆盖、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网络提速降费、网络信息惠民等五大工程。
据统计,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农村地区网络建设投资44.61亿元。3年来,全市农村地区新建4G基站2203个,农村4G基站总数达到14792个,农村固定宽带用户达320.71万户等。
网络提速降费惠及贫困户6.48万人
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市各通信公司推出“扶贫套餐”“专项折扣”“定向流量”以及专属流量资费等,累计惠及贫困户6.48万人,我市贫困农民的收入也显著增加。据最新统计,我市贫困农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15137元,是2015年的3.6倍,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1∶4缩小到2019年的1∶1.7,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年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平均达到21.89万元,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因地制宜培育发展脱贫产业
近年来,我市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政策措施,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扶贫、到户增收等农业项目,引导、推动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林果、花卉、中药材、畜禽、水产、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促进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我市还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服装、鞋帽、玩具、手工艺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工厂建在乡村,吸纳贫困村民创业就业,实现在家门口增收。
贫困村大多地处丘陵山区,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我市从2014年开始实施贫困山区区域特色经济项目,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4.3亿元,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点,覆盖贫困村42个,带动一批贫困户通过从事旅游业脱贫致富,打响了新密伏羲山大峡谷、登封大熊山仙人谷、新郑具茨山等旅游扶贫品牌。
我市积极加强县、乡、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服务站点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全覆盖,建成益农信息社1604个,打通电商扶贫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实施光伏发电项目,投资1618万元建设6座村级电站、150户分布式电站,关联受益贫困户707户。
项目带动集聚产业扶贫动能
我市不断提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的比重。五年来,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69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27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82个,培育带贫农民专业合作社166个,实现了产业帮扶对户对人全覆盖。
我市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对集体经济试点村进行扶持,试点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确定了特色种养、电商流通、乡村旅游等七大产业类型以及合作帮扶、托管帮扶、股份帮扶等七种脱贫模式。目前,181个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平均达到21.89万元。
我市引导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吸纳贫困村民就近就业创业,形成企业与贫困村抱团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目前,带贫企业达到208家,实施社会扶贫项目366个,投入社会扶贫资金近50亿元,其中产业帮扶项目资金45.9亿元,辐射带动农户6万余人。
精准服务凝聚产业扶贫合力
我市制定了《郑州市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郑州市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注重实施过程中政策匹配的精准化,为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帮扶计划,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我市成立了产业扶贫硬仗指挥部,构建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大格局。农业、发改、旅游、商务等涉农部门资金政策向贫困村倾斜,切实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产业扶贫。
我市坚持扶贫与扶智、“输血”和“造血”、治穷和治愚相结合,组织开展就业、特色种养殖、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专项技能培训3万余人次,解决就业2万多人,实现“应培训尽培训、应就业尽就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