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和观众在参观郑州市城市大脑建设成果展
自动驾驶智慧公交车亮相郑州
2020年伊始,“扫码”成为很多人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深刻的记忆,一张张为疫情下的郑州带来安全感的二维码,一次次“三色”验证结果的生成,便是城市大脑启动后的首场“实战演习”……
在随后的一年里,政务服务“掌上办”“零材料”“刷脸办”;停车引导、一键导航的智慧化停车服务;让郑州电梯救援时间缩短为10分钟,比国家规定的30分钟减少了三分之二的电梯指挥救援系统;以及能够实现患者上了救护车,就相当于住上了院的120智慧生命通道……郑州城市大脑以其越来越强大的思考力,支持着越来越多智慧场景的诞生。
2020年12月20日,郑州城市大脑建设成果2020发布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14个部门、18个领域118个数字化应用场景全面上线运行。
疫情防控激活城市大脑 应急系统开启实战演习
2019年8月,郑州市城市大脑全面启动,4个多月后,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国范围内打响,此时城市大脑基础平台搭建工作已完成,上亿条数据从40多个部门汇聚而来,郑州疫情防控一体化平台搭建迅速启动,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10”立体化疫情防控系统的搭建,它不仅是一面数字化防御盾,更是城市应急系统的数字化实战演习。
系统上线后实现了对疫情个例的发现、上报、解决时效提升至小时甚至是分钟响应的效率,覆盖全市交通、小区、企业的立体化疫情防控体系,更是形成了智能化闭环式管理的防控模式。
而为郑州疫情防控立下汗马功劳的“1+10”立体化疫情防控系统,也得到了高度的关注,被工信部评为“2019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同时入选了国家发改委“中欧数字化抗疫优秀案例”。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相结合 开启城市治理新局面
数字郑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郝亮曾用“一天一个样儿”来描述郑州城市大脑的建设历程。
有了疫情防控这一硬核经验,在城市大脑这一基础底座上,郑州的数字化发展驶上了新的赛道,并逐步实现了弯道超车。
截至2020年年底,依托城市大脑开发系统超过150个,涵盖了18个业务领域,接入59个部门数据,累计归集数据量超过223.7亿,联通了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疗健康等14个部门、18个领域118个数字化应用场景。
借力城市大脑,郑州逐渐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相结合的数字化城市治理新局面,郑州数字治理指数位列全国第七,进入数字治理一线城市行列。以“郑好办”APP为依托的“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能力提升,上线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数量总计487项,累计注册用户近180万,累计办件申请量73.9万,办结量73万,日均办结成功率达85%。目前,城市大脑已经联通了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诸多领域,实现了系统共同、数据共享,加之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资源进行合理调度,从而逐步实现“一网统管”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启动三期建设 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
“在急救工作中,时间都是以秒来计算的,哪怕快一秒钟,救治的成功率就会提高许多。”郑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讲道,数字化的参与能够帮助病患争取更多的时间。目前郑州城市大脑已经在部分医院试点了智慧生命通道,患者呼唤120救护车的时候,医院就可以通过身份证号调取患者的健康档案,在救护车内就能进行治疗检测。同时,治疗信息也会即时同步到最近的急救中心,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据统计,郑州120突发心梗救治时间最快用时11分钟,比心梗的黄金救援时间120分钟缩短了90%。
城市大脑的接入,正在让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场景实现数字化,从而更高效、精准地服务更多市民。路边停完车,无感支付场景下再也不用等着收费员过来收钱;在全市医疗机构推行“一码”就医,逐步实现县市两级公立医疗机构的信息互通互认……
据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郑州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大脑建设,全面推广应用城市大脑二期各功能系统,在使用中发现问题,不断优化升级,提升应用效果,启动城市大脑三期建设,打造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联动的“一网统管、一网同治”体系,深入推动移动办事和移动办公,面向市民优化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平台——“郑好办”APP,打造区县(市)统一接入平台,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主动性,推动更多服务事项“掌上办”,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