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郑州如何对制造业进行数字化融合升级,是当前加快郑州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打造数字经济核心发展极。重点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软件研发等未来型产业,构建以郑东新区智慧岛为引领,云湖智慧城、白沙大数据产业园、科学谷、中原科技城为支撑的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区,推动郑东新区加快构建以“数字产业、数字生活、科技创新、要素协同”为一体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生态核心区。
二、打造产业数字化发展集聚区和融合示范样板区。要以经开区、中牟县、港区为核心构建汽车装备特色区;以新密耐火材料产业园、巩义铝工业园、登封非晶产业园、荥阳新材料产业园区为核心打造数字+新材料发展样板区。加快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产品链和产业链升级。紧抓产品换代和技术迭代市场机遇,积极布局5G手机以及5G手机配件、可折叠手机,推动产品升级;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发展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如汽车电子、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拓展终端产品,推动产品链升级;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为重点,布局终端配套核心产业,推动产业链升级。
三、设立重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和新模式研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数字经济领域,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大政府财税支持力度,设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专项基金,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短缺问题;设立重大专项资金,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引导高校、企业、研究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利用软通动力、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和中科院过程所等科研机构功能和作用,抓住鲲鹏生态软件小镇建设机遇,发挥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的算力支撑作用,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研究。加快推动科技创新,要依靠企业自主创新解决新产品开发问题,创造世界品牌,增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发挥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合力,深化产学研结合,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四、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复合型高端智能制造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郑州应该通过实施引进人才计划,吸引国内外人才,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重视发展教育,支持“双一流”大学建设,支持智能制造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如在高校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开设网络专业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为企业培养量身定制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要引进技术核心人才,发挥核心人才对技术开发研究的带动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实验研发和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要提高技术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加大对技术研究项目资金的资助力度。培养数字人才,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培养数字经济复合型高端人才。要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专业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全社会数字素养提升行动,实施全民数字再教育计划,创造有利于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外部环境。
五、推进制造业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支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打造数字工业。推动郑州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推进郑州制造国际影响力从低价低端型向优质高端型转变。充分利用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功能,要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引领经济发展的大企业集团。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经济的支柱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住华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紫光、浪潮、中科院计算所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研究机构落户河南的机遇,郑州要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建设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千亿级、万亿级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比如郑东新区智慧岛作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要培育打造以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物联网等为重点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六、搭建技术共享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和生产企业集群。要努力建设跨行业的高标准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建设,推进数据采集汇聚、开放共享、流通交易,打造郑州“中原数都”城市名片。打造“1+N”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批行业级和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建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共享平台,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支持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努力消除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建设国家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七、普及安全知识,加强风险防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数字安全技术的研发,形成自主核心技术优势,提高大数据安全技术水平。推进网络安全地方立法,在法律框架下明确国家、集体、个人的数据权益,强化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安全保障,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数字经济发展中面临着来自信息泄露、网络安全威胁,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约束保障制度、安全预警机制等方式,维护数字经济安全。要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安全标准体系。制造企业应建立健全生产及共享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定期对企业重要数据信息开展安全保护。 (作者郭永系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