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课题组
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当前,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驱动已成为一个大的经济综合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力量,也是全国各省份参与区域竞争的主战场。在我省经济总量规模从5万亿台阶向6万亿、7万亿台阶迈进的过程中,能否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据发展主动,无论是激活“庞大存量”还是倍增“最大增量”,都取决于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借鉴科技创新先进省份的经验,立足发挥我省交通枢纽优势、战略叠加优势和“中心”市场优势,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机遇,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也就成为我省未来一个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务。
国家创新高地既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综观国内创新先进省份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依托发挥比较优势,纷纷探索出自身特色明显的创新发展之路。一些省市如北京、四川等胜在创新资源丰富,一些省市如上海胜在体制机制领先,一些城市如深圳、合肥等胜在吸引创新人才汇集,等等,最终形成一个优质资源汇集、科技供给策源、体制活力迸发、融入全球网络、创新人才集聚、产业支撑有力的功能完备、主体凸显、布局优化、动力强劲的创新集合体,成为瞄准全球、辐射全国、引领区域的充满竞争力、极具影响力、彰显发展力的国家创新高地。
毋庸讳言的是,我省创新策源能力弱、高端资源供给少、融合创新发挥差、科技成果转化低,科技创新底子薄弱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成为全省上下的高度共识。这就意味着我省要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碰到的困难更加繁多,探索的路子更加艰辛。我们更要看到,在这条不得不走、别无他途的“华山之路”的行进中,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同样具有孕育于外部的机遇、植根于中原特色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以及一系列激励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提供了我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的机会,并在很大程度上分享科技创新政策的红利;当前一些科技创新先进地区或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或寻找产业依托、或抢占市场份额、或嫁接社会资本而进行重新布局,使得我们能够在这种创新活动不断外溢和创新要素的加速流动中捕捉发展的机会;我省是“一带一路”建设、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诸多发展战略叠加区域,又居于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经济带、成渝经济圈等经济活力充沛的区域结合部,处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沿和风口,“中心市场”的优势愈发凸显,从而孕育出庞大的创新市场需求。
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就是要超前谋划、精准布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四个面向”,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摆在我省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强化前瞻30年的战略意识和“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通过深入实施重大创新平台引领工程、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聚工程,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让更多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努力构建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效能大幅提升、创新体制健全完善、创新体系持续优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一流创新生态,使国家创新高地成为聚集创新资源的“集聚器”、公共服务的“融合器”、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创新策源的“倍增器”,步入与先进省份优势互补、相互媲美、竞相发力的创新先进行列,探索出科技创新的河南路径,形成“为全国作支撑、为河南谋发展”的新格局。
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就是要紧盯目标、分步实施。做好谋篇开局,尽快完成创新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搭建完成创新体系、创新制度、创新政策框架,出台总体建设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一批标志性项目、一批重大技术、一批产业基金,初步构建起创新生态的“四梁八柱”。加速推进建设,在盘点底子、打牢基础的前提下,尽快建成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突破一批行业共性、关键重大技术,培育一批创新龙头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在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生物育种、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若干领域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一流创新生态建设不断完善,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加速推进,取得初步成效。优化提升成型,在建设中学习,在借鉴中提升,争取到2025年,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财政科技投入大幅提升,争创国家实验室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技术合同成交额、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比2020年翻一番,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更大跃升,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支撑。
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就是要聚焦产业、重点突破。立足河南发展现代产业集群现实需求,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这条主线,以中原科技城为“总窗口”、以全省各类开发区为支撑点,突出平台、人才和机制三个关键,发挥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在中原科技城建设产业创新服务大脑,以“创新”和“服务”为功能底色、以“市场吸引”和“营创环境”为路径特色,打造集基础研究、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展示培训等于一体的高能级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成为面向全国、辐射全省、特色鲜明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智慧型、综合性创新服务载体。
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就是要加强对接,争取支持。依靠外部力量,借助国家布局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是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有关部门要深入分析研判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加强与对口部委的联系沟通协调,紧盯国家科研重大布局机会,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省布局,助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就是要优化生态、集聚人才。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探索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创新生态。创新人才是创新要素中最积极最重要的决定力量,要把集聚人才作为建设创新高地的重心,着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即通过设立开放基金项目,招揽国内外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在豫开展研究工作。在完善孵化基地、人才公寓、生活服务等宜居宜业的配套设施外,更要将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布局周围,实现安居乐业。实施“鹰击空”工程,即通过设立重大任务项目,集聚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到豫合作开展前沿性或重大技术创新问题。实施“豫见未来”工程,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特别是行业技术实力领先的“标志性大院名校”入驻河南,建设研究型学院,培育一批硕博研究生,形成科研人才梯队,积蓄未来竞争力量。(课题组成员:郭建军、耿德建、郭玲玲、郑广建、秦小玲、夏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