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创新,让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实验室里埋首仪器之间的白大褂,可能是新品发布会上镁光闪烁、万众瞩目的高光时刻,也可能是苦苦求索后的灵光一现、豁然开朗。《中国优势:抓住全球创新生态新机遇》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创新的场景中,还有流水线上的一丝不苟、黑灯车间的火花四溅……制造环节,也是创新成败的关键。
说起制造,恐怕很多人都认为,制造只是创新链条中比较低端的环节,大家常年来纠结的,不就是怎么才能从“微笑曲线”的底端,走向“嘴角”吗?科技属于别人,我们不过是帮人量产,挣的是微末的血汗钱,价值并不大。
这本书则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在创新生态当中,中国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代工生产,中国制造的核心优势,就是量产能力。
作者王煜全是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科技投资人,既长期从事中美科技投资,常年投身于科技创新企业一线,又多年研究科技创新的历史规律和发展态势。他通过这些年对全球高校和科技企业的近距离观察,以及真金白银的投资实践,发现了当前这波科技井喷和创新浪潮的内在肌理和深层次规律——科技创新演变到今天,已不再是偶然发现的产物,而是一个完整的链条:高校和科研机构诞生学术成果,科技公司将其研发成产品,产业界大规模量产,再经市场环节触达用户,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尤其是研发完成以后的量产环节,是创新成败的关键。因为现在主导科技创新的已经不是大企业,而是小企业。小企业的优势是灵活专注,劣势是必须在体外协调资源,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量产。
如果说,研发解决的是如何创造出一个产品的问题,那么量产解决的则是如何用流水线造出大规模、低价格、高质量产品的问题。众所周知,苹果的制造商是富士康,而鲜为人知的是,富士康有5000多名工程师专门干一件事——帮助客户解决产品设计完成以后量产的问题。从生产线的部署到产品设计的调整,再到确保产品的性能,以及适当减少库存、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劳动利用率等,这里面凝结了无数制造业专家的智慧。特斯拉在上海建厂,也是这个道理。
任何新技术要推概念很容易,但在实际产品的制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进和调整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除了时间,还要有各种设备、流程和工艺上的优化,更要有足够强的产业基础的支撑。所以说,科技产品的量产绝对是个技术活,制造这些科技产品,本身也是创新的一部分,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而且这种系统的制造能力不是一个可以搬来搬去、随时迁移的能力,它是一种越练越好的能力,它需要的经验门槛很高。
在这本书里,王煜全断言,放眼全世界,只有中国解决了创新的量产难题。鉴于中国制造业成长的独特背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支持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开放制造的国家。正如书中前言所说,“中国的优势在哪里呢?从全球创新生态体系的维度来看,我觉得优势更多应在我们的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开放制造能力。这是中国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练就的本领,是我们可以支持和加速全球科技创新的长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