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安
郑州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既是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发展的新动能培育的必然要求。在国内外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郑州市急需提升各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加快技术、制度和组织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领先优势。
一、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加强创新组织保障
在国内外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制度层出不穷的局面下,郑州市的企业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只有不断创新技术、制度,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郑州市科技创新制度对于科技创新能力贡献最多,并且起到非常显著的正向积极作用。郑州市应该抓住优势,进一步完善政府对于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鼓励和支持政策,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形成更多科技创新有效产出和孵化,从而带动科技创新技术能力,进而全面提升郑州市科技创新能力。企业需要破除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的传统思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鼓励郑州市科研机构、科技馆、图书馆、大型企业与高校的实验室等单位,举办知识讲座、开放参观、科普宣传等活动,提高民众对创新的认识,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此外,要进一步培育创新文化,提升科技创新的组织能力。郑州市科技创新组织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说明郑州市科技创新组织能力是推动郑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因此,在科技创新上要大力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创新文化的环境和氛围。探索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和“容错机制”,在严守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的前提下,鼓励各级干部在改革中勇于探索,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二、完善科技创新系统,提升科技创新技术能力
围绕郑州市战略新兴产业、战略支撑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建设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创新资源,促进全产业链联动协同发展。继续发挥重大科技专项在产业创新及创新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确立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整合郑州市主导产业的骨干企业、研发实力与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技术力量。郑州市应该将提升技术能力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狠下功夫,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充分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鼓励企业选择合适的资源及技术创新模式,提高创新要素利用效率,尤其在关键性领域或者关键技术方面应该形成一些标志性成果,从而使科技创新技术能力形成质的提升和飞越。科技创新技术能力提升是郑州市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有效路径。通过组建产学研联盟及创新中心等方式,加强创新平台组织建设,提高企业研发能力。科技创新技术能力对郑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起正向的推动作用。因此,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巩固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形成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政策,拓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引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创新要素集聚
郑州需进一步推动创新要素的集聚,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和创新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激发多主体创新活力,提高创新产出能力。郑州市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和人才的聚集。一方面,目前郑州大学已入选“双一流”高校建设,其他高校也在稳步发展,郑州市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继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积极培育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河南省招才引智平台及郑州市“1125”聚才计划政策,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完善国内外高端人才引进和福利待遇措施,建立长效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高端科教创新资源要素,采用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在郑州联合办学、建立研发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多种方式引进优质高教资源。鼓励教育创新,构建开放性终身教育学习和服务平台,打造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相匹配的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新优势。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发挥创新人才的能动性,实现郑州市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速科技投入多元化
郑州在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需加大财政资金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态势。从优势领域入手,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扶持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和创新产业集群,以点带面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支撑河南乃至中原城市群的创新发展。郑州市应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年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建立全口径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立政府对于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主体地位,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设立多种形式的政府类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创业、中小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投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郑州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域,助推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
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效益
鼓励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活动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学习,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过国外专家的专业引领与示范作用,提升中心整体科研实力,努力实现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合作,利用本土化优势,积极整合资源,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法规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地方立法,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在创新型城市总体顶层设计下加快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推广北京等地成功经验,将成果转化收益中科研人员分配比例提高到 70%以上;明确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主体责任,设定相应考核指标进行奖惩激励;加快改革事业单位体制机制,赋予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选拔任用、职称评聘、交流调动、人员进出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探索形成对事业身份科研人员在岗和离岗创业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政策。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