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宾
近年来,我省新能源客车、智能手机、大型盾构机、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宇航服头盔面窗等一大批“河南制造”已经成为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亮丽名片,究其原因主要是拥有一批优秀的头雁企业。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规律表明,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龙头企业是实施主体,更是“头雁”。在数字经济时代,必须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头雁企业引领效应,带动中小企业群雁创新发展,形成基于数字化的新雁阵生态体系,才能有效提升集群新优势,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头雁引领,提升龙头企业创新力影响力
头雁企业作为产业的龙头,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位置,一个产业内头雁企业越多则产业越强。2021—2022年,河南省先后认定制造业头雁企业171家,2022年进入拟重点培育头雁企业名录116家,主要位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化工以及智能装备等产业领域。一是推动技术创新。创新是企业调结构的最大变量和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增量。充分发挥头雁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聚焦主业,专注创新和质量提升,重点围绕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等“卡脖子”领域,采取产学研联合攻关、建立全球化研发网络等方式,努力突破前沿引领技术,不断推动新产品迭代升级。二是推动标准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加快构建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标准体系。支持头雁企业围绕战略性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标准研究,加快前瞻性、先导性关键技术标准布局,发展新业态新技术产业链标准,促进产业化推广。引导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未来技术标准化研究,为标准制定提供支撑。三是推动管理创新。把上市作为聚要素、优治理、塑品牌的重要途径,实施头雁企业上市行动,引导头雁企业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推动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挂牌上市,运用资本力量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带动群雁高飞,提升全产业链带动力
产业集群蕴含的竞争力主要是集合竞争力。世界各国产业集群发展实践表明,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中小企业一直发挥着主要作用,他们通过服务大企业或者聚焦某一领域深耕细作,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找准了自身定位,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一是加强“专精特新”群雁培育。厚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沃土,对推动土地、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这些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有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企业早发现、早培育,通过头雁企业持股、企业经营咨询、政府定向采购、基金扶持等多种方式,解决这些企业的发展难题。二是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纳入以头雁企业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导头雁企业向集群内中小企业开放场景应用、共享生产要素、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支持相关服务型机构重点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创新等服务。支持头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与中小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更多细分产品领域形成在全球市场、技术等方面领先的单项冠军,培育一批行业“隐形冠军”。三是提升新兴产业集群雁阵规模和层次。2022年省政府首批认定了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1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紧抓“一带一路”深度发展和RCEP新机遇,鼓励产业内头雁企业“走出去”发展,实施兼并重组,鼓励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高端并购、强强联合,加速全球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
构建生态体系,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最早提出雁阵理论,即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拥有的产业层次不同,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会将低端产业转移至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国家及亚洲“四小龙”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墨西哥和部分东南亚国家,近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至东盟和印度。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深度应用,对土地、资源、劳动力等传统产业要素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使得产业链供应链能够突破传统雁阵的空间约束,逐渐形成数字化、全链条、本地化或就近区域化的新雁阵生态系统。一方面,完善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借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依托头雁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全面融入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以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驱动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构建新雁阵产业生态系统。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内企业数字化改造,通过数字化赋能,对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进行解构与升级,共同抵御市场竞争风险。另一方面,营造充满活力的集群创新生态。产业集群离不开政府、机构、企业、民间组织等多主体的良性创新互动。以信用体系为基础,以上下游、左右岸互动联系为纽带,推动头雁企业、中小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各主体之间的创新竞争与合作,加快知识与技术交流,降低集群内企业创新成本;在集群内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发展风险投资、科技金融、智力服务等,激励企业创造新模式新产品新品牌,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作者系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