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卫星距离你有多远?其实触手可及:出门前的天气预报,开车时的导航软件……卫星时刻在发挥重要作用。
8月10日,首颗“豫字牌”卫星“河南一号”升空,“上岗”仅8小时后,就传回了首张清晰的光学影像图。放眼世界,各国争先布局卫星组网,如今,太空中在轨运行的卫星已近5000颗。
随着卫星数量急速提升,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海量数据如何回传?卫星观测数据如何服务于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
这些问题有了来自河南的给力解答。在7月21日召开的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第6次会议上,由省科学院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以下简称“27所”)共建的“空间信息泛在牵引网络工程”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一个清晰的信号释放出来:河南将基于资源禀赋和相关技术优势,建设新一代国家战略性天地信息互联基础设施,打造国家有重大影响力的区域天地互联枢纽节点。
布局航天领域,河南具有不可复制优势
在27所所长周彬看来,河南打造国家重要航天信息枢纽,正逢“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发展,部署推动了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任务的实施。河南也响亮提出“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将其作为“十大战略”之首深入推进,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河南地处我国中部,布局航天领域有三大核心竞争优势。”8月16日,周彬向记者介绍,一是中心地域优势。国家卫星测运控和卫星数传业务主体由新疆喀什、黑龙江佳木斯、海南三亚组成的大三角体系实现,而郑州处在“大三角”体系的中心。二是信息枢纽优势。郑州是国家“八纵八横”光纤骨干网的一类汇聚节点,便于海量卫星数据的回传和宽带情报数据分发。三是信息交通优势。利用光纤网络将海量数据传送至主要中心城市均不超过20毫秒时延。
“为什么是省科学院和27所?因为我们有底气干成这个事儿。”周彬介绍,省科学院、27所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在航天测控、激光通信、卫星数据应用与服务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优势,27所自主研制的空间站交会对接激光雷达,曾多次助力神舟飞船完成与航天器的精准交会对接。
助力载人登月,河南将新建大科学装置
作为新一代国家战略性天地信息互联新型基础设施,“空间信息泛在牵引网络工程”由空间段和地面段两部分组成。
“地面段的一大重点,是要建设郑州国家航天枢纽港。”周彬介绍,根据规划,我省将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航天测运控、航天数据交易和空天数据应用三个中心,作为中部地区的卫星产业基地。
“近十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现有测运控体系已难以支撑未来测运控和海量数据传输需求。”周彬表示,建立航天枢纽港,就是要打破如今卫星数量多、统筹管理弱、数据流通少、共享兼容难的局面。
“地面段还将建设两套大口径天线、站址相距一定距离的多频段多功能的射电望远镜,建成后将成为综合性能领先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周彬说,既能用于保障未来我国载人登月、太空观测,同时可作为我省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以开展空天信息领域基础科学研究。
培育新兴产业,河南“换道领跑”有了新抓手
除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任务,“空间信息泛在牵引网络工程”还能为河南带来什么?
“希望未来两三年,能吸引不少于100家航天产业相关企业落户航天枢纽港。”周彬很有信心,“有平台,有数据,企业可以真正做到‘拎包入驻’,进行数字经济产业开发,逐步形成国家级卫星应用领域科技创新体集群,助力河南实现‘换道领跑’。”
放眼长远,该工程将带动我省卫星制造、有效载荷、卫星发射、地面设备、运营服务、数据应用等产业链加速发展,助力河南打造空天产业生态。空天信息产业是迈入全互联时代涌现的前沿新兴信息产业形态,不仅是支撑社会数字转型的重要产业,也是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主线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这个万亿级的大赛道上,河南已迈出坚实步伐。
打造国家重要航天信息枢纽 河南将建设这些重要工程
地面段
郑州国家航天枢纽港
●航天测运控中心
●航天数据交易中心
●空天数据应用中心
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
●月面高精度成像与小行星探测
●地月空间电磁波异常与自然规律探索
空间段
●天基全光数据中继网络
布局航天领域
河南三大核心竞争优势
●中心地域优势
●信息枢纽优势
●信息交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