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10月31日消息,“物联网发展3年基本靠政府驱动,如果不转为市场驱动,就会缺乏后劲”,近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不少与会人士发出警告。但更实际的问题是,物联网企业过多是中小企业,这已引发对物联网产业是否会出现“赚快钱”模式、昙花一现的担忧。
乐观预测遭泼冷水
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近日给物联网泼了盆冷水,他说,“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视物联网的国家,但很多地方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做法似乎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因此出现了一些过热的苗头,需冷静对待”。
物联网是我国与国外基本同步发展的一个产业。根据工信部的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不过,越来越多的话题集中于各地政府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基地规划和巨大的物联网产值预测。曾经有业内专家称,未来3年内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数字城市、智能医疗、车用传感器等领域率先普及,预计将实现约3万亿的总产值。
一些关于物联网的报告或分析也经常认为,“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将是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
从目前的2000亿元到3年后的3万亿总产值,大多数人会认为这种预测数字如儿戏。前述的邬贺铨的担心显然也是有道理的。
当然,也有人提出,关键是物联网该怎么算?简义的物联网产业只能算与传感器终端及传感器网络、软件等产业,广义的算法可能把物联网所服务的行业产值都算进来。比如智能医疗与物联网有关的原本是里面的传感设备,但如果把用户的3G流量套餐费等都算成产值,那自然产值就显得很大。
物联网产业99%是小企业
“目前物联网终端设备企业主要是创业型企业,他们很有热情,灵活度也高,但整个行业缺乏华为、中兴这样的大企业,” 中国联通物联网办公室主任马彦就认为物联网设备缺乏龙头企业是个缺憾。
根据工信部之前发布的某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我国物联网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其中也指出,“我国物联网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较低,产业小而散、缺乏龙头骨干企业,信息安全存在隐患,面临行业壁垒与资源共享的体制困境等问题,急需加以解决”。
事实上,我国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
根据业内相关人士的透露,在全球物联网标准化制订方面,中国部分领域是领先的。在WG7组织里面,目前,中国、韩国、美国、德国4个国家主导制订,中国享有很大的话语权。
另外,我国物联网基本标准体系已经形成,我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已成立13个项目组,成员单位已达115家。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中标识、安全、架构3个标准工作组已全面启动。尤其是在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共有35个成员国参与物联网国际标准的制订,我国拥有过半的主编辑席位及联合主编辑席位。
据悉,我国物联网基本标准体系由多个行业百余家企业共同参与,但是主导者基本全部为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的专家,缺乏电子业、通信业的巨无霸深度参与。
这与TD-SCDMA等产业不一样,在TD-SCDMA产业领域,尽管工信部牵头组织制定TD-SCDMA的相关标准,但实际上在各个标准组织里,来自中国移动、华为、中兴、大唐、普天、展讯、联芯等各大企业的研发人员占了大多数,这使得该3G标准的产业化速度很快。
传感器终端瓶颈未突破
华为、中兴等电信巨头在云计算方面投入了巨大力量,但为何在物联网领域却介入较少呢?业内普遍认为,主要是市场规模并未做大。
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叶甜春认为:全球物联网都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物联网尽管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都有了一定突破,但还没有大规模进入消费领域,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真正物联网特征还没有显示出来。
中国联通物联网办公室主任马彦则表示,物联网产业还需在发展中完善。首先,市场分散且规模有限,规模化和标准化还未形成,物联网技术应用成本高。其次,还未形成纵向和横向的专业化分工,导致交易成本很高,资源无法高效整合。
马彦说,现在物联网终端设备主要是创业型企业,虽然热情度很高,但技术底蕴不强,资金有限,所以难以取得产品的革命性突破,比如传感器终端一直体积很大,不实用,但这个瓶颈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