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崛起”已成为不争事实的时候,尚未拥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则成为我们无奈面对的一个残酷事实。
不管是先做大再做强,还是先做强再做大,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TCL、海尔、联想、中石油、三一重工、吉利等国内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参与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分工。
然而参照世界级企业的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虽然资产规模名列行业前茅,但是在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力水平方面,与全球公认的品牌仍有明显差距。
或许从1992年提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到现在仅仅20年,留给中国企业腾飞的准备时间过于仓促,但是时间仅是成就世界级企业的一个因素。随着苹果公司在全球受到追捧,看着现代汽车穿梭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我们不禁困惑:为什么我国没有苹果和现代。
有梦想,有行动,也有经验。做大企业容易,但是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却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即便仅仅一字之差。
中国何日才有“苹果”?
从硅谷精神反思中国创新
当什么东西被大力倡导,就恰恰表明我们缺少什么。在“视创新为生命”的互联网行业,尤其如此。
美国《商业周刊》曾以“3C”来评价中国互联网:Copycats(抄袭成风)、Super Competitive(过度竞争),以及Copyright Issue(版权问题)。最近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崛起,“创新”在市场厮杀中更是成为一把利器,同时围绕“创新”的问题依然存在。
今年是我进入互联网行业的第12个年头。十二年一轮回,但非常可惜的是,中国互联网至今尚未出现一家像苹果、Google一样的全球领袖企业,尽管中国市场的“一哥”们都是中国企业。
这两年,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去趟硅谷,进行市场调研,拜访合作伙伴。硅谷是全球的创新中心,这里拥有超过40%的美国Top100公司,大约每10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惠普、英特尔、苹果、Google、Facebook……全球IT与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几乎都诞生在这里。
这一切的背后是以创新、理想、平等、宽容为关键词的硅谷精神,而近距离感受“硅谷精神”,也让我对中国创新有了新的反思。
敢对领导说“NO”
根据我对硅谷长时间的了解,这是一个到处可见权威却从不迷信权威的地方。相比个人经历,这里更看重做事的能力。在公司内部,职位高的人不能以权压人,而必须用专业以理服人。
电信运营商是UC在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在跟一些来自国内运营商的朋友交往中,他们常常会问一个问题:永福,你分享一下,怎样才能做好产品?我的回答是,首先要学会拒绝领导的需求,要敢对领导说“不”。
运营商的领导并不是移动互联网的典型用户,你满足了他的需求,必然满足不了广大用户的需求。所以,企业有没有创新的土壤,就要看员工有没有敢对领导说“不”的勇气,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平等。
在这方面,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虽然也有等级之分,但已经好于大部分传统行业的公司。在UC,我们倡导一种“无总文化”。大家平时可以叫我永福或者班长,但是绝不允许叫“俞总”。叫“总”就有了层级,就失去了平等交流的可能,提倡平等,除了让大家敢说话,还避免把管理者给架起来,好像他们都不能犯错一样。其实CEO也会犯错,领导不一定总是正确的。
2011年10月,乔布斯逝世。他的离去在国内掀起了一轮大讨论,大家都在追问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乔布斯?
实际上,乔布斯的成功,体现了“硅谷精神”的另一个关键词——“宽容”:宽容失败,宽容人性。假如没有宽容的氛围,即便乔布斯生在中国,恐怕也很难有今天的成就,因为他将饱受非议。
乔布斯东山再起的经历,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在硅谷这绝不是孤例,因为这里崇尚“It is OK to fail”(败又何妨)的理念,一次失败不会成为一个人重新出发的障碍。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在过去十年成就了很多很好有价值的企业,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比如卓越改变了购书的方式,京东改变了购买3C和家电产品的模式,凡客改变了买衣服的模式,小米创造了互联网手机的模式,而UC在全球首次用云计算架构重新定义了浏览器,极大改善了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体验。
但是你会发现,这些创新在成功之前,受到的质疑往往远胜过得到的赞美。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创新,质疑的声音过大,而宽容的声音缺失。
事实上,所谓创新就是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我们要宽容失败,不然人人都会畏首畏尾,因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也要允许“异类”的存在,不能求全责备。
有Mission,无Vision
如果创新需要平等的土壤和宽容的氛围,理想则是持久创新的内生动力。与硅谷的创业者相比,我们太看重财富和名声,却普遍缺少“改变世界”的理想。
中国互联网公司有一个通病,有Mission,无Vision,我们有一大堆量化的目标,营收达到多少,用户数达到多少,员工规模达到多少。但是,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呢?我们最终的理想究竟是什么?
一直以来,互联网在中国都被视为稀有的“阳光产业”,这里完全市场化,用户至上,产品创新决定一切。但是近年来,随着竞争加剧,巨头出现,互联网上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围墙,“地主”心态导致帝国林立,同时恶意竞争也愈演愈烈,对整个行业造成了污染。
最近两年,UC浏览器的用户越来越多,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我却发现自己日渐失去了早年创业时的那种“一心做产品”的快乐,这种感觉在今年尤其强烈。2012年是互联网丑陋的一年,各种“大战”一场接着一场,它们并没有为用户创造什么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反而让很多人给互联网行业贴上了无序和虚伪的标签。
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作为创业者,除了脚踏实地做好产品,也需要时常仰望星空:想想我们创业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理想是希望能够使UC成为一家源自中国、全球领先并令人尊敬的技术企业。这是过去几年,我们之所以在国际化和内核技术研发上坚持投入的原因,没有核心技术只靠Copy,不能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证明自己,是不可能赢得全球尊重的。
同时,我们也希望UC能在阳光下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树立一种良性的商业价值观:相信产品的力量,相信创新的力量,懂得与产业链分享价值。如果把企业比作国家,我更希望UC成为一个共和国,而不是帝国。
还是那句话,中国不缺大企业,但我们缺伟大的企业,大和伟大,一字之差相去甚远。创新成功概率很低,所以我们需要培育创新的土壤,营造创新的氛围,也要找到创新的内生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在创新中实现梦想,让员工在创新中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