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塔机第一镇”灌溪是中联重科在田野阡陌上种出的新城镇
中联工业走廊不仅种出一片繁茂的城镇,也为当地培育出一批技艺精湛的高级蓝领
城镇化是近年来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一起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如何化?推动城镇化是否就意味着全国将掀起新一轮圈地、盖楼和农民进城高潮?“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以中联在工程机械产业领域的实践,给出了一种推进城镇化的新模式,即将产业种子播种到乡村,催生出一片茂盛繁荣的城镇。
产业布局
在已逐渐“空心”的乡镇,播下一条由产业种子串起的现代工业走廊
一家国际化企业的产业发展是否一定得走从中小城市向大型、超大型城市迁徙的路径?尽管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为众多赶潮流的企业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中联重科没有成为潮流中的一员,而是逆潮流而行,从企业发端城市长沙出发,一路向西,在已逐渐“空心”的乡镇,播下一条由产业种子串起的现代工业走廊。
乡镇工业走廊成为中联生产大本营
在中联重科战略管理部门,一张绘制出公司在湖南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图,划出一条属于中联重科的黄金生命线,这张产业地图上突出标注的地名,大多是算不上光鲜亮丽的小城镇。人们难以想象,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跨国企业和唯一一家A+H股上市公司的产业巨头,如何会对那些“贫瘠”而远离工业文明的乡镇感兴趣。
记者看到,在这张产业地图上,以长沙为起点一路向西,横穿4个市、12个县市区,在长达267公里的沿线,形成一条平均每隔35公里就有一个园区的工业走廊。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称这条工业走廊上的12个园区有如12粒产业“金种子”,它们共同组成了中联重科大吨位起重机系列、环卫机械、混凝土机械系列、履带式起重机系列、餐厨垃圾处理系列、应急救援消防设备消防系列、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全系列、小吨位汽车起重机、混凝土搅拌站等专用车系列、塔机等产品生产的大本营。2012年,这条工业走廊创造的经济效益,约占中联重科经济总量的九成。
产业浇灌出“中国塔机第一镇”
中联重科产业长沙西行,向城镇进发的第一站是常德市鼎城区灌溪镇,它是中联11年前所并购企业浦沅的故地。在浦沅于上世纪90年代从灌溪搬迁至长沙之后,这个一度繁华的小镇逐渐萧条。时隔近20年,今年2月底,记者重返灌溪,记忆中昔日那个破旧冷清的小镇,已脱胎换骨成了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田园新城。中联重科与它的配套产业群,是这个新城镇最庞大和引人注目的“居民”。灌溪镇归属地鼎城区区长董岚告诉记者,是中联重科种出的新型工业化,唤醒了沉睡的灌溪。
据记者了解,灌溪镇的形成与中联重科颇有渊源。上世纪60年代,中联重科所并购企业浦沅从上海内迁至常德灌溪,大量吸纳当地百姓进入浦沅工作,形成灌溪镇。后来,这个一直停留在初级城镇化阶段的工业小镇,因主导企业外迁长沙而戛然停住进化步伐,在半工半农状态下一睡近20年。
“没想到灌溪第二次发展机会还是来自工业,而且依然是工程机械产业”,鼎城区副区长雷建国感觉“太巧合”,与初尝城镇化甜头不同的是,今日灌溪不仅靠工业找回了久违的繁荣,还在中国工程机械拥有了独特的江湖地位――“中国塔机第一镇”。这个以塔机为主导产品的工业园,在2012年实现产值120亿元,塔机产量和市场规模继续稳居国内同行业最大。
最大也是最强。在塔机产品领域,中联重科灌溪工业园是目前全球塔机行业拥有最丰富产品型谱的制造基地。两年前,正是在这个小镇研制出的一台塔机,创造了最大上回转水平臂自升式塔式起重机的一项世界纪录,这位“大力士”能将重达240吨的物体吊高至210米,相当于将60头成年大象同时吊举到70层高楼,中联重科以此晋级世界塔机制造领域的高端俱乐部。
样本启示
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成熟并且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落户到城镇,带来新观念、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从而实现集聚一批企业,形成一片城镇,繁荣一方经济。与此同时,产业进入城镇,使得地方财政得到改善,城镇化建设自身具备了造血功能,能进一步优化企业生存环境和公共服务。
资本引擎
产业入驻激活内生需求,赋予城镇化自我造血功能
城镇化资金从哪里来?是否继续依赖于中央政府刺激性投资加上地方政府举债配套?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以此支撑的城镇化难以持续。事实上,即使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以此思路推进的城市化已透支和浪费太多社会资源。过去大规模城市化难以解决的农民进城买不起房,享受不到市民公共服务,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问题,显然也不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重演。
关于中国城镇化的路径,以房地产拉动的造城运动,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和弊端。而中联重科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的城镇化样本,通过激活内生需求和吸纳社会资金,给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产业反哺为城镇化提供内生需求
“我没想到,常德最有名的连锁酒店都来灌溪开分店了。”董岚对于灌溪镇如此快的变化也感到意外,她认为,第三产业是检验区委、区政府依托新兴工业推进城镇化成效的晴雨表。在鼎城,城镇化的内生需求正在将面积为12平方公里的灌溪扩展到48平方公里。
在产业及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的需求拉动下,由政府投资1.25亿元修筑的城镇骨干路网,将城镇已建成的安置小区、产业工人公寓、三产服务和产业配套连接起来,镇上甚至还开辟出两路公交线路,现代化气息已越来越浓。
“灌溪一个镇,常住的产业工人就有1万多人,以每人年最少消费1万元计算,仅餐饮、娱乐消费的市场就有1个亿,你说第三产业怎么会不发展?”董岚告诉记者,产业带来的可观税收,加上城镇日益增长的内生需求,政府有了财力和动力为百姓基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提供服务。
产业入驻赋予当地自我造血功能
在汉寿,中联重科进驻之前,全县农业人口比例为80%,年工业总产值只有4亿元。汉寿县常务副县长袁佑清告诉记者,2009年中联重科落户汉寿李家塘,3年后,李家塘的常住人口从3000人增加到12000人,全县规模工业产值达到86.2亿元,农业大县进入全省县域工业经济前4强,城镇化率从23%提到40%,增速为全国城镇化率速度的6倍。
以荒山野地垒金山来形容中联重科入驻汉寿的变化,一点也不夸张。汉寿是一个典型农业县,曾经以“中国甲鱼之乡”、“中国黑杨之乡”、“中国苎麻之乡”、“中国珍珠之乡”、“中国诗词之乡”名号打天下,而且还拥有鹿溪森林公园、清水湖等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多年以来,该县希望借鉴中国旅游城市丽江的经验,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可效果并不明显。
“县城建得再美也未必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西洞庭这个资源不像丽江那样绝无仅有”,袁佑清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城镇化和完善城镇配套的启动资金,政府拿不出来。现在,中联重科入驻带来的就业机会、内生消费能力和税收,让汉寿搁置多年的旅游城镇规划建设终于重新摆上政府工作日程。
“这种城镇化过程中的自我造血功能,是中联重科产业入驻所赋予的”,袁佑清如是说。
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农业现代化
在一定程度上,中联重科产业的入驻,使城镇逐步恢复在产业带动下经济增长、人口聚集、消费需求与购买力提升的微循环。这种依靠城镇肌体自身活力启动的城镇化,正在打通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启而不动的死穴。
在汉寿县经济构成图上,过去占经济总量一半的农业,既不大也不强。2012年,该县三大产业的占比为23∶35∶42,第二、第三产业的经济占比均已高于农业,但农业产业的总量和效益,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在灌溪,该镇土地流转率已上升至30%,目前已形成优质稻生产基地、葡萄和蔬菜采摘基地等规模农业。与此同时,规模生产对农业新技术开发和推广提供了市场需求,吸引来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聚集,在加速第三产业及服务内容升级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据统计,2012年,该镇完成农业总产值2.09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60.8%。
样本启示
国有企业、公众企业以及行业龙头企业,不仅有责任制造和生产优质精良的工业产品,更有责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尽一份义务。成熟产业进入城镇也不能“一窝蜂”,国家及各级政府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结合区域经济布局、地域产业特色、城镇区位优势,对交通、能源、环保、城镇建设等进行统筹规划,并尽快出台、落实城镇化实施纲要,使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更具前瞻性。
人力资源
让大批农民不再当“候鸟”,
在家乡接受培训成为产业工人
在湖南,人均耕地面积0.84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为中部六省倒数第一。这样的规模不可能发展出真正具有效益和竞争力的家庭农庄,土地流转成为必然趋势,农民进城趋势也将不可逆转。农民进城从长途跋涉的候鸟式迁徙,变为就近稳定且安居乐业式的举家团圆,这是中联重科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给劳动者带来的一种福利。
新型城镇化为春运民工潮做减法
今年25岁的甘亮,两年前从广西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很多同学都留在繁华的大中城市,她却回到家乡沅江,在中联重科沅江工业园找到工作。她告诉记者,漂在大城市的同学越来越宅,很重要的原因是工资基本只够维持吃住,不敢奢望其他消费。而她回到山清水秀的家乡小镇,在中联重科工作,收入比许多在大城市的同学还高,每天步行上下班,回家吃到妈妈做的饭菜,生活得很满足。
来自社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漂”在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及其子弟,70%以上希望在家乡周边就业。而在鼎城灌溪镇,全镇已有居民3.5万人,90%的劳动力实现了当地就业,其中1.2万人成为产业工人,他们中的7000人是在中联重科灌溪工业园入驻后新增加的;在益阳沅江,仅中联重科一家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的人数就超过3000人;在汉寿,城镇化使当地人口在三年时间从3000人增加到12000人,这些主要来自周边地区的劳动者,主要从业于中联重科、相关配套企业及新增的服务业。
“外出打工的人也不是没有,但中联重科入驻城镇化确实为春运民工潮做了减法。”鼎城区区长董岚告诉记者,现在,镇上及周边年轻人都以能去中联工作为荣。
职业培训提供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
中联重科将国际化的管理与经营模式带到城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年轻人的学习和职业选择,使他们从单纯依靠吃苦耐劳,转变为既勤劳又重视专业技能。
在以工程机械产业支撑发展的灌溪镇,职业学校人气很旺。该镇平均每年有1000人左右接受职业培训,高峰期甚至超过2000人。因为需求太火爆,镇上原有公办职业学校消化不了,民办职业学校已在该镇兴起,其中以焊接、机械加工等从普工变为技工的培训,尤为热门。
职业培训为中联重科在城镇进一步壮大,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滕明友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位电子工业部的专家来中联重科沅江工业园考察,他看到工厂坐落在乡镇,周边是稻菽飘香的田野,觉得这山沟沟里不会有高技能焊工。当他走进混凝土搅拌车焊接车间,看到井然有序的工位上,技术娴熟的高级焊工一挑一个,简直不敢相信。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这个在山沟沟的企业,工作能手还有以往只能在欧美日高端制造企业才可见到的智能焊接机器人。
据鼎城区区长董岚介绍,目前,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6000元,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的灌溪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早已突破10000元。她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在农民转型为市民的过程中,经过现代工业文明熏陶的高素养产业工人,生活习俗和文明礼节潜移默化影响着附近居民,带动了城镇逐渐从农耕形态向现代文明的进化。
同工同酬将工业红利转化为农民收益
多年以来,从乡镇起步的企业结果无外乎三个:企业做大搬迁至经济更发达的城市;破产关门;不好不坏呆在乡镇。能够像中联重科这样以国际化企业之尊入驻者,鲜有所闻。尤为难得的是,入驻城镇的中联重科,对于劳动者报酬的设计不是按当地经济水平设定,而是采取与本部统一的标准。这样的计算将多年来工业独享的红利送回城镇,变为农民真金实银的收益。
腾明友告诉记者,在城镇就业者中,有一技之长的技工进入中联重科能拿到较高薪酬,一些高级蓝领的收入甚至要高于一些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因为中联重科各工种和岗位的薪酬标准是统一的,不会因工作地点在城镇而不同。当地外出打工的司机、焊工等技能人才,大多被吸引回乡就业。
在中联重科落子的城镇,劳动用工日薪三年间增加了3倍,居民工资性收入也增加了3倍。这样的同工同酬设计,让回乡就业的劳动者能过得富足,生活更有尊严。这显然是以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撬动的“大跃进”式城镇化,所不能给予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刘云中研究员认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它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样本启示
产业进入城镇,农民接受培训成为产业工人,素质提升,收入稳定,生活成本低了,更能安居乐业;对企业来说,用地成本降低了,用工实现本地化,就地招工、就地培训,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了人员的流动性,提高了员工稳定性。
深读・观察
城镇化需要反哺农村,而非单向度向城市集中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如何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别,如何把繁荣的城市与贫瘠的农村连接在一起。多年来,我们通过在城市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集中规划和投资建设科技和工业园区,将大批农民引进城市,其结果却并未达到我们希望缩小城乡差距的初衷。相反,春运回家之艰辛、各大城市交通之拥堵、农村空心化之严重,农民漂在城市根扎不下家回不了之无助等种种民生难题,一直久悬难解。
将产业根植于乡镇,建起的不仅是一座座工业厂房,更是在架起一座座将城市与农村连接起来的桥梁。中联各工业园区通过将大批岗位送到农村,将数量可观的税收留在当地,与所在乡镇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城镇化提供了一种内生动力。中联重科对乡镇、对农民的反哺,是新兴工业对于传统农业的反哺,更是日益繁荣的城市对仍然贫穷的农村的反哺。
以“至诚无息、博厚悠远”为理念的中联重科,在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实践中,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为正在或即将启动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具有湖南特色的样本。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介绍,中国城镇化的形成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大城市周围通过为其提供生活休闲服务与配套形成;二是依托名胜古迹发展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形成;三是依托产业支撑形成。他认为,中联重科工业走廊通过要素市场价值洼地带动城镇化起飞的案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