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管委会日前发布2012中关村创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创业报告)显示,2011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数量首次突破4000家,创业活跃度甚至超过了十年前互联网热潮时的水平。而在这些企业的创办者中,65%的人是为了“实现自我”而投身艰苦创业。
从“创业找资本”到“资本追创业”
创业团队的项目被科技博客36氪报道后,第二天便有好几个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投资人找上门来,从美国留学回国创业的尹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创业项目在中关村能享受一回被资本“追”着走的待遇。
创业报告显示,2011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数量首次突破4000家,达到4243家。
在这一惊人的创业项目增速背后,是更为惊人的资本增速。2011年中关村当年新创办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7%,而2011年天使基金规模是2010年的3.48倍,同比增长248%。资本增速超过创业项目增速,中关村创业发展进入了以创业项目为导向的时代。
“以前是资本稀缺,现在变成了优秀创业项目稀缺。”中关村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从前创业企业追着找投资,现在不少创业投资机构却为了获得好的项目源,纷纷向早期阶段延伸,通过自建或与早期创业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孵化器,主动发掘和培育优秀种子,这些也从客观上推动了创业活动和创业服务业的发展。
6成多创业者不为投机
常言道,态度决定成败,潮水般涌动的中关村创业者,究竟为了什么目标来创业?
“您马上就‘奔四’了,还能有几个热血的十年?与其衣食无忧但一成不变,为什么不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呢?”一年前,年仅23岁的悦音经典网络科技创始人施凯文用这样简单的话语,加上一份出色的产品计划,说服了一位曾负责某千万级流量网站技术架构、时年36岁的高级架构师,从著名互联网公司跳槽到了成员屈指可数的小公司。
“我还是希望能继续做音乐人,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传统音乐唱片受到网络的严重冲击,我想通过网络的方式为它找到新的出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施凯文,虽然已经从“艺术青年”转行成了“技术青年”,但仍留着一头充满艺术气息的齐肩长发。
创业报告显示,在中关村创业者中,有创业理想、为实现自我而创业的创业者比例高达65%,远高于《2011年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全国机会型创业者的比例。
“实践证明,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的创业者,比投机型创业者有更长远的目光,也更坚毅、有忍耐力。”中关村管委会创业处相关负责人说。
IT领域创业者年轻化
每个年龄段的创业者都有各自的优势,但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绝对是一个地区创新活力的体现。”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创业报告显示,在中关村最具优势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业领域,34岁以下的青年创业者已占到47%,接近五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在中关村创业,并越来越频繁地崭露头角呢? “高学历越来越多,了解发达国家先进商业模式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加上移动互联网的产生让创业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这些都是年轻人愿意创业的一些原因。”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服务、资金、配导师等完善的创业环境,成了越来越多有创业念头的年轻人投入其中的重要原因。
“刚开始创业时,找钱对我们来说太困难了。没想到两三年过去,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与前两次创业在自己的交往圈子里艰难寻觅融资相比,施凯文第三次创业的产品Jing通过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36氪+举办的开放日首次公布后,便迅速吸引了十几位有投资意向的投资人,团队无须为整个活动支付任何费用。对于一个在互联网行业、资本界毫无任何基础的年轻小伙子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关键性的“补血”。
孵化器创新模式与硅谷同步
被科技博客报道后,隔天便有意气相投的投资人找上门来,这是36氪+提供的从媒体报道到深度创业服务的“虚拟孵化”内容的一部分;
像小孩子的“秘密游戏俱乐部”一样,聚在一起写代码、做有趣的硬件也会有商业投资人主动关注,这是创客空间里面像“玩票”一样“玩”技术的年轻人们经历的;
入驻跨国巨头的孵化器,主办方免费提供业界导师服务、顶尖科学家技术辅导且不要求占有任何股份,这是微软云加速器一批一批入驻企业正在经历的真实场景……
36氪+、创客空间、微软云加速器,虽然孵化形态各异,创办人经历也可能相差甚远,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
在早期孵化方面,硅谷有YC、Tech Stars,中关村有创新工场、常青藤创业园;在创业者开放办公方面,硅谷有I/O Venture、Hacker JoDo,中关村有车库咖啡、3W咖啡;在创业媒体方面,硅谷有Tech Crunch,中关村有36氪;在创业者网络社区方面,硅谷有Angellist,中关村有36tree、天使汇、创投圈等。
创业报告显示,由于孵化主体和服务形式越来越丰富,中关村逐渐形成了与硅谷同步的孵化器创新模式,孵化器向领域专业化、服务细分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