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贵阳市开幕。来自海内外的77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年会的各项活动,其中包括146位院士、116位港澳台地区代表、52位外国专家,以及英国皇家学会、捷克科技联、日本科技振兴机构、保加利亚科技联、以色列大使馆5个国外科技团体和机构的代表。
本次年会第十分会场的“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研讨会”由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杨震、中科院院士李未、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张英海分项主持。第十二届此研讨会由中国通信学会与贵州省通信管理局承办,省通信学会、电信贵州公司、移动贵州公司、联通贵州省分公司协办。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吕廷杰,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中央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研究员朱华、贵州大学教授张正平、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陈建中、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数据部副总经理刘昕、日本野村株式会社综合研究所常务理事谷川史郎等多位专家学者,就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等热门专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共同探讨如何发挥信息化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并着重指出,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张新生:农业经济网络将以互联网为载体
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张新生指出,中国正以互联网应用为载体,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远程视频、电子监测、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支付、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将信息处理、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现代网络经营模式综合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努力推动和构建以现代化农业科技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完整的农业经济网络体系,推动互联网在农业信息管理、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苏少林: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
“信息化是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催化剂。”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难题及其破解——以江苏为例》的专题演讲中指出,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但通过信息化后,可加速现代农业的进程,使其具有“生产科学化”、“经营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特点。
苏少林认为,当前农村信息化存在五大难题:硬件薄弱与重复建设并存,亟待解决平台制约性问题;内容滞后与信息闲置并存,亟待解决信息有效性问题;供给粗放与需求乏力并存,亟待解决发展驱动性问题;机制缺失与制度障碍并存,亟待解决区域均衡性问题;成本掣肘与文化制约并存,亟待解决模式推广性问题。
针对存在的五大难题,苏少林以江苏农村信息化实践为案例介绍了他的建议,提出解决好“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围绕平台制约性问题,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围绕信息有效性问题,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围绕发展驱动性问题,加强农村信息化内生动力建设;围绕区域均衡性问题,加强分类指导和整体推进;围绕模式推广性问题,加强资费倾斜和培训工作。
“农民非常关注信息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其信息消费的目的性远比城市人明确。对于农民来说,他们不关心光纤化改造这些宽带技术名词,他们只关心业务应用有无收益。”苏少林认为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一定要结合农村需求实际。
苏少林对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提出了三点“再认识”:把握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做到围绕需求抓供给、抓好供给促需求;把握好网络与应用的关系,做到围绕应用建网络、建好网络促应用;把握好政企与农户的关系,做到围绕市场优环境、发挥合力助农民。
曾剑秋:三网融合将拉动万亿元市场
“三网融合有四个层面,业务融合、终端融合、平台融合、网络融合,它们是未来三网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国内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NGN与NGB的发展是独立的,各有自己的演进方式,所以要实现两个网络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北京邮电大学三网融合研究所所长曾剑秋教授在《三网融合与农村信息化》专题演讲中对三网融合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但是在两个网络独立的情形下,可以首先在商业模式层面、业务层面以及终端层面实现三网融合,让用户享受到语音数据 视频的捆绑业务。”
“网络融合是通过下一代宽带通信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使有线和电信两张物理网逐渐同质化——架构相似、技术趋同、标准统一,最终互联互通。”曾剑秋认为网络融合是三网融合的最终结果。
新的三网融合实现后,融合后的网络能够达到怎样的一个状态?曾剑秋认为,以信息的生产、处理、传递和存储为核心,数据能够在网络上进行传递、存储和处理,网络智能化和工具化程度越来越高,包括数据、影音、消息等的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任何一种物理网络传递给任一消费者,通信网络的传媒属性和传媒的通信属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曾剑秋对三网融合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三网融合实施后,综合考虑各种业务系统、网络设施、信息平台的建设运营,在未来几年预计可直接拉动的市场环境约6000亿元,考虑辐射作用,长期市场空间可达万亿元。”
谷川史郎:ICT技术已融入日本农业
“我们采用ICT应用于农业,比如说由电脑控制温室温度。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利用雪屋的冷却水制冷;在秋冬的时候,则利用天然的温泉水供暖。”野村株式会社综合研究所副董事长谷川史郎在演讲中介绍,由于日本农业从业人口迅速减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同时由于农业从业者收入偏低,每年新增的农业从业者仅在6000人左右。对于利用ICT提高农业生产力,日本近年来加大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投入。ICT在农业中的智能应用实际上已经掀起了农业领域的物联网浪潮。
“通过ICT,筛选优秀的农业技术,比如将优秀农家的生产知识经验、生产环境、培育情况进行分析后,转化为可视化的农业技术,建立了便于其他农家以及新从业者得以传承发展的机制。”谷川史郎认为,通过ICT可以将农业实践技术知识迅速进行传播,大大缩短农业从业者经验积累的探索期,减少“走弯路”的可能。
目前,日本很多大型企业如野村证券、富士通、丰田汽车、横滨橡胶等知名企业对农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投入ICT应用于农业的研究和实践,这将带动今后进一步实现快速的技术创新与发展。
吕廷杰:运营商要转型做移动互联网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不能再只将自己定位在‘通道’上,否则未来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电信运营商转型必须要做‘平台’。”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吕廷杰在《大数据时代的世界通信业》专题演讲报告中指出,我国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只做信息“通道”,盈利空间会越来越窄,而像腾讯和淘宝这样拥有平台的公司,则占领了盈利的制高点。
在吕廷杰看来,电信运营商的盈利来源可分为三个阶段:卖通信渠道,卖流量,运营平台。前两个阶段都已逐步被淘汰,只有第三个方向,才是电信运营商转型的关键。他举了新加坡电信的例子。新加坡电信目前已经把电信网络的基础维护完全外包给了华为,也就是完全放弃了“通道”,全面转向能积聚用户消费和娱乐的各种平台建设。
“目前有个问题是,电信运营商在转型平台的战略尝试并不成功,这与电信运营商本身的自有产业和人才有极大关系。”吕廷杰表示,中国移动有七八亿的用户,照理说这么大的用户量完全可以做成一个比“苹果商店”更赚钱的平台,但尝试下来投入很大,却并不成功。用电信产业的人才和思维去做电子商务,要成功难度肯定大。所以,运营商的转型必须是战略和人才的同步转型,电信运营商一定要放手自己不擅长的自有业务,改去做平台。
“电信运营商应该有创新机制,有更好地为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如信息安全、支付等提供良好平台的能力。当应用丰富了,从中又有一定的获利手段,照样可以成功转型。可见,大家都做自己擅长的事,产业链就协同了。”吕廷杰认为,电信运营商集中资源发挥自己优势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面面俱到。
新闻链接
由中国农业部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主办的“2013年世界农业展望大会”,6月5日在北京开幕,提升信息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成为此次会议关注的焦点。
粮食安全始终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日趋剧烈,全球极端天气灾害明显增多,导致农产品稳定生产和食物有效保障问题愈加凸显,并对全球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构成极大挑战,保障食物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此次会议旨在加强对农业市场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研判和信息交流,促进重要农产品的产需平衡。
会议指出,加强农业信息分析与监测预警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措施。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在会上指出,我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研究起步较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基础数据采集缺乏统一标准、即时性动态数据不足、智能化水平明显滞后等问题还未根本解决,研究仍处于“爬坡”阶段,我们还是在努力建立自己的监测预警系统。全球农业生产进入一个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