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21”特大暴雨造成的阴影尚未散去,四川洪涝灾害又再度造成31人死亡166人失踪。近日,面对汹涌而来的汛期,北京市石景山区率先启动了物联网防汛应用系统,掌握雨情不再靠巡逻人员现场通报,身在指挥中心就可实时掌握,又快又准。
这只是政府参与物联网发展的一个缩影,物联网的初期投入正是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实现的。从公共场所安全系统、智能交通、市政管理再到防汛系统,率先启动的物联网工程身后无不透露着政府的影子。
“今年以来,企业开始在物联网发展中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这是物联网发展数年来一个明显的转变。”在日前《中国企业报》举办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创新与发展”论坛上,行业资深人士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升格为国家战略
从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到2011年、2012年物联网先后纳入“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近年来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物联网的积极推动,物联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
物联网在我国政府直接推动下发展非常迅速,产业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2012年的资料显示,国内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预计到2015年国内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北京启航恒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龙认为,作为一种新兴的、前景广阔的行业,政府在物联网发展初期给予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必不可少,但是物联网如果落地,还需要企业自身去摸索。毕竟,政府可以自己买单,但是不能强迫市场买单。
“公司的客户一直以政府部门为主,而且单笔项目的资金总额也比较高,即使是一些农民的项目,背后也是政府的高额补贴。如果哪一天农民自己肯定主动去用物联网了,这个市场才是真正的完全打开了。”陈晓龙表示。
不过,陈晓龙同时强调说,政府对于物联网行业发展的主要作用还是在于方向引导和设施搭建,从物联网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些工作则还没有结束,尤其是目前牵涉到诸多领域的物联网缺失行业标准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继续承担起行业规范制定和维护的工作。
企业客户占60%
“物联网的发展过去数年基本靠政府驱动,多以政府买单为主。今年以来,企业买单开始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力。”北京中芯优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北航科技园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蒙洋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根据孟洋介绍,中芯优电发展早期几乎清一色是政府客户,最早在去年上半年,企业客户开始明显增多。截至目前,企业客户的占比已经达到60%,只有20%左右的政府客户,另外20%则是一些学校等事业单位。
从政策层面来看,政府多年来在物联网方面的推动已经起了明显的效果,不仅为物联网的市场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制定了行业规范,相关部门对于物联网的引入已经起了表率作用,对物联网企业的市场推广起到了辅助作用。
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各行业对物联网的需求逐步呈现,企业对信息化方面的认知提高,经济支付能力也不断增强,目前物联网在农业、交通、物流、医疗、家居等行业已经出现了成熟的产品。
孟洋表示,就目前物联网的企业客户来讲,新兴企业表现得最为积极,传统行业则显得稍微迟缓一些。原因可能在于,新兴行业尚没有成熟的生产模式,而且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传统行业已经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传统的稳定的生产方式一时难以打破。
高成本制约行业普及
“目前,高成本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有三个,一个是缺乏核心技术,尤其是芯片,凡是国内有的一般只有2、3元,国内无法提供只能依靠国外进口或者授权生产的通常是在20、30元,几乎提高了10倍。”陈晓龙说。
另外两个因素则是由物联网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一方面,由于牵涉到具体的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不同的物之间的物联网产品不能通用,甚至同一类物之间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物联网产品也不能通用,使得物联网倾向于定制化生产,不能大规模的量化生产,成本自然较高。
“另一方面,物联网的生产需要前往具体的目的地,比如我们针对农业的就要到具体的农场,经过调研做出相应的物联网产品,这就需要路费、住宿费和伙食费,最后转化为生产成本,这类成本一度比产品生产本身的成本还要高。”陈晓龙还说。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孟洋的赞同,孟洋认为,高成本还直接造成了目前物联网落地的应用产品较少的尴尬局面。未来,物联网企业必须从用户的核心需求出发,从用户的角度寻找并研发相应的物联网产品。
陈晓龙还预测,消费品例如手机、电脑生产周期较短,通常不会超过一年甚至是三个月,工业品生产周期则要长很多,大概在3—5年的时间,而物联网的普及可能需要至少两个周期,即约10年的时间才能全面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