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是好内容的靓丽外衣,甚至会融入内容的血肉,但如果没有内容,新科技撑起的可能只是好看不好用的花架子。
APP是英文Application Program的简称,意为应用程序。随着iPhone智能手机的流行、普及,这种叫APP的小东西改变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苹果应用商店成立5年来,已推出近89万款APP,下载量也突破500亿次。
然而,另外两组数据则很让APP尴尬。就在苹果应用商店成立5周年这一天,BBC的报道显示:德国一家服务调查公司称,苹果应用商店里充满了很多“僵尸”应用程序,超过2/3的应用程序几乎没有人下载安装;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也显示,约68%的智能手机用户每周使用5个以下应用程序,很多人购买应用是因“冲动”,常常是购买后很快就失去了兴趣。
那么,经久不衰、受客户欢迎的APP有哪些?相关调查显示,有些是社交应用工具,比如图片分享社交应用、微博、微信等;有些是生活服务类应用软件,比如地图导航、美食检索等。此外,还有电子书、音乐应用,比如歌曲销量超过百亿的苹果音乐应用、下载量过亿的苹果电子书应用等。
不难发现,那些受欢迎的APP,大多都有过硬的内容。当然,这里的“内容”并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白纸黑字”。在APP时代, 其“内容”还包括音乐、视频、好的游戏设计,社交媒体应用里朋友分享的信息和照片和可以随时调用的资源库,等等。
一些社交媒体应用甚至提出“将广告变成内容”,因为他们认为相对于大篇幅的广告,用户更关心的可能是明星照片或者是来自朋友的一句问候——这就是“内容”的魅力。
当然,也不乏反对的意见:在信息泛滥的年代,优质内容的价值急剧降低,一些新闻客户端即使没有原创内容,也能轻松获得千万订阅——内容为王应该改为渠道为王、服务为王,甚至只要把APP做到好看时髦就行。
虽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实践证明,越是信息过剩、同质化严重,优质独特的内容就愈显稀缺。没有内容,再绚丽的平台设计和再体贴的服务体验也只是一现的昙花。要延长APP的生命周期,恐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内容本身。
当然设计、分享、个性化会让内容更加闪闪发光。因此,如何让内容在APP平台上展现得更好,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比如,一些优质的纸质媒体可以通过内容的二次开发,如摘取一些信息精华,以符合APP短平快的移动属性。内容的个性化,也越来越成为趋势。用户可以挑选喜欢的内容模块,比如微博、天气等,应用就会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自动排版成一本“个性”杂志,让用户阅读自己挑选的独家内容。在数据更公开、算法更迅速的未来,经过大数据分析的APP可能还能够“揣摩”用户内心,分析个人的兴趣所在,从而为用户量身定做APP内容。
不管怎么说,APP时代依旧是内容为王。新科技是好内容的靓丽外衣,甚至会融入内容的血肉,但如果没有内容,新科技撑起的可能只是好看不好用的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