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投入仅为281亿元,2012年这一数字已超过6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这一数据表明,除了个人消费者之外,企业也是信息消费的重要主体之一。
正因为如此,有权威专家明确提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寻求信息消费增量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是要把"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作为战略任务来实施。”
记者获悉,为了推进“两化融合”,工信部已经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文件。“两化融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主管部门将就落实这些文件付出更多的努力。
对此,工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曾明确表示,“分布式能源生产、分布式工业制造再加上互联网,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信息化与制造业的融合就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本质。”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表态将“两化融合”提到了决定未来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实际上,金融危机后,一些企业已经尝到了“两化融合”的甜头。如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全国6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利润平均同比下降了31.43%。而同期邢钢的利润同比大涨46%,是行业平均水平的4倍。邢钢规模不大,但已经坐稳全国高端线材行业排头兵位置。
《邢钢信息化十年》的作者、邢台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鹤祥在书中提到,邢钢能做到此,很大程度上归功于10多年来的信息化战略。据悉,邢钢用了4年时间,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集成整合,又用了4年对信息化进行优化提升。在戴鹤祥看来,这个时间花得值,“前面花时间,后期省工夫。”
近两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两化融合”逐渐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除了帮助管理层科学决策之外,更是做到了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以上目标的载体就是工业机器人。根据ABB集团中国机器人事业部精密组装部人士的介绍,目前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机外壳等零部件的加工处理和整机总装。
“这些工艺需要很大的人耗,又因为步骤重复容易让工人工作心情低落,进而影响生产质量的稳定性。机器人的引入可以将人从危险、枯燥和辛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
而以上工业转型升级成绩的取得,与主管部门的超前引导和大力推进是分不开的。
2011年,刚刚履新工信部部长的苗圩,上任伊始就提出“两化深度融合”新战略。
至今为止,《关于推进消费品工业两化融合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原材料工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已经先后出台。以上文件就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两化融合”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安排。
今年5月28日,工信部在北京召开2013年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会议。
苏波在会议上指出,当前工业转型升级正面临着新形势,云计算、智能化、3D打印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不断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步伐,促使传统工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定制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传统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将被小规模、定制化的新生产方式替代,在3D打印普及、软件相对免费、原材料容易获取的前提下,将实现“云制造”,其核心就是无所不在的信息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