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到80%,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20万亿元;50%的重点工业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较高水平,实现节能量5000万吨标准煤,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从现在开始的五年内,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将达到82。具体体现为: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重点,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发展目标。可以说,从《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到如今的专项行动计划,我国推进两化融合从高屋建瓴、顶层设计到摸索试验、实践总结,直到现在得以落实行动、统筹推进,始终紧跟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紧跟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环境的变化,正在谱写一个全新的发展篇章。
方向:打造中国工业经济升级版
“计划”摘要:
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核心竞争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提供实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重点,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着力释放改革红利,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发挥地方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增强产业政策协调性和互补性,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快建设工业强国,打造中国工业经济升级版。
解读:
当前,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更加强劲的经济发展动能,这就赋予了工业化更崇高、更艰巨的使命。未来几年我国进入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冲刺阶段,同时也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逐渐席卷全球的新的历史时期,能否抓住历史机遇,搭上第三次工业革命这班车,将决定未来十年乃至数十年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我们看到,我国已进入资源要素紧约束时代,成本上升和需求放缓的“双重挤压”,表明我们已经站到了产业升级的历史关口。因此,更加注重技术进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就成为有效实现新一轮增长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不仅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巩固工业化成果,而且可以提升工业化水平。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定不移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有效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从工业化的角度看,两化融合是促使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过程,是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我国工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逐步提升、资源消耗降低和环境污染逐步减少的过程。
目标:两化融合水平指数达到82
“计划”摘要: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到全面推广。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到80%,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效果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
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20万亿元。
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50%的重点工业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较高水平,实现节能量5000万吨标准煤。
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关键领域实现全面自主配套。
解读:
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由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三类指标构成。2010年和2011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全国均值分别为52.73和59.07。据去年工信部公布的《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在“两化融合”23项评估项目中,各项所占权重从1%到7%不等,而涉及信息服务、信息设备产业的权重皆处于较高比重,如: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权重为7%;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销售环节电子商务应用率、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采购环节电子商务应用等指标的权重均为6%;固定宽带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等指标的权重均为4%;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软件业务收入等指标的权重均为3%。在五年内要达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82,则意味着工业行业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信息设备等将会是重点发展领域。
按照《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步建设阶段,指企业已经具备开始建设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但其单项应用尚未开展或刚刚起步;单项覆盖阶段,指企业具备了一定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单项应用对企业业务覆盖和渗透逐渐加强,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综合集成尚未有效实现;集成提升阶段,指企业基础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单项应用基本成熟,综合集成有效实现,但其协同与创新尚未有效开展;创新突破阶段,指企业基础建设趋于完备,单项应用和综合集成趋于成熟,且协同与创新得到有效实现。根据35个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数据,当前处于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1%、37%、22%和10%。
原则:市场导向下互动协调合作推进
“计划”摘要:
市场导向,改革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标准体系、试点示范、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切实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
产用互动,协调发展。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促进工业发展质量和行业管理水平的双重提升;鼓励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深化合作,引导信息技术企业立足内需市场,增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多方参与,协力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地方工信主管部门、通信管理机构、部属院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上下协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
解读:
在两化融合概念被提出之初,其推进工作就被划分为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而且明确了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两化融合最大的动力来源于企业,两化融合深度、广度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只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有助于提升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才有动力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采取支持企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市场导向的原则。
保障:创造政企协同推进的良好环境
“计划”摘要:
加强组织领导。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明确任务分工、工作进度和责任,抓好落实。组织开展年度检查与效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专项行动滚动调整的重要依据,开通专项行动网站,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公开发布与跟踪评价。
完善协同推进体系。加强部省合作,突出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在区域推进工作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机制,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纳入政府工作综合考核体系,确保任务落实。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鼓励各地开展省级试点示范,配合开展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支持行业协会和地方继续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测度、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和普及推广。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两化融合服务支撑能力。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强政策引导,创新管理方式,改善公共服务。清理和减少对各类企业、机构及其活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资质资格许可。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和公开招投标制度,打破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鼓励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在落实专项行动中,要加大政府采购服务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加强资金政策支持。扩大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专项行动任务的落实。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引导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政策手段向本专项行动倾斜。各省、区、市要设立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为专项行动提供配套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在实施专项行动中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检查。落实《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加强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要加强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支持建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结合专项行动,推广电子签名应用,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解读:
政府是两化融合发展环境的营造者,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是试点示范的推动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建立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和资源环境标准,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切实保证两化融合走向多维、多层的发展格局。
目前相当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两化融合方面存在很多困难,一是两化融合缺乏资金推动力,二是国产工业软件水平有待提升,三是两化融合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薄弱。政府在推动两化融合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和动力,此外,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以确保信息安全,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降低企业使用信息技术成本,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政府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要加强与从事企业信息化的IT企业或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信息化产品和服务。
通过设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适当加大财政资金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可以整合各级资源,完善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加大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共性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重点技术、关键产品、示范应用和服务体系的引导与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推进方式,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行动:以增强信息产业竞争力为有效支撑
“计划”摘要:
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各环节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安全可控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根据专项行动需求,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开展网络新技术现网试验和应用示范,推进TD-LTE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专项行动急需的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支持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研发与应用;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有效利用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渠道资源,通过云服务模式面向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电子商务、物流、第三方支付等信息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培育信息化咨询、规划、培训、评估、审计等专业服务机构;实施信息技术产用合作专项,在机械、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形成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采用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在重点消费领域加强产用互动合作,提升移动智能终端、高端家电、医疗器械、玩具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建立工业产品信息化指数测评服务体系;完善示范基地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宽带和高速无线网络的覆盖率。增强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建设示范基地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示范基地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
抓住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变革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的重大机遇,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在重点行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鼓励B2C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形成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支持和鼓励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形成行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
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引导服务商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完善平台功能,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探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依托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各类资金的扶持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和集成应用。
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
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领域,围绕支持主制造商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降低平均库存水平,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协同发展。在有条件的重点行业,促进合作企业商务信息和知识共享,开展网上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产业链的商务协同能力,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服务业,重点支持钢铁、石化、汽车、家电、食品、医药、危化品、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发展,提升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能力,增强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
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
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拓宽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推进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医疗等领域的率先应用。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逐步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
解读:
针对当前制约工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行动计划提出一些当前能抓又管用的措施。一是突出了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这一重要抓手;二是突出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这一工作重点;三是突出了加强重点领域智能监测监管这一迫切需要;四是突出了增强信息产业竞争力这一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