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
编者按:今年8月31日,国家信息中心再次发布《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此次信息社会指数测评由省级行政区扩展到300 余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市行政区,更为精确地呈现出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的全貌。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对我国信息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做出十大结论—— 整体而言,我国尚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阶段,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型显得更加迫切;城镇化成为我国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断完善的宽带基础设施为我国向信息社会的转型提供着日益强大的支撑;深圳、北京、上海等1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初期阶段,等等。本报今起连续刊出其核心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趋势一:
尚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阶段
从全国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看(下图),2012 年中国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4391,仍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转型期。2001~2006 年,中国ISI 从0.232 增长到0.281,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起步阶段。2007年,中国ISI 突破起步期临界点(0.3),达到0.3023,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转型阶段,至2012年仍处于此阶段。
从信息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领域来看,数字化生活是发展最快的领域,也是对信息社会指数增长拉动最为显著的领域。2006~2012 年,数字化生活指数从0.1686 增长到0.4133,增长了145.16%,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6.12%,对ISI 增长的贡献率为46.30%;网络化社会指数从0.3402 增长到0.5045,增长了48.31%,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79%,对ISI 增长贡献率为31.09%;知识型经济指数从0.2837增长到0.3918,增长了38.12%,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53%,对ISI增长贡献率为20.46%;服务型政府指数从0.4276 增长到0.4619,增长了8.01%,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9%,对ISI增长贡献率为2.16%。
转型阶段信息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普及,主要信息技术产品加速扩散,信息化对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生活提高、政府治理的影响日益显著,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从量变逐步走向质变。从经济领域看,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产业经济活动中,ERP、CAD、3D 打印等技术应用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武器,数字学习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从社会领域看,信息基础设施趋于泛在、高速、互联互通,数字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智慧城市成为城镇化建设热点领域。从生活领域看,信息消费成为全社会消费的新增长点,生活工具中数字产品日益丰富,人际互动手段更具瞬时、多媒、高效特点,生活方式呈现出虚拟化倾向。从政府领域看,电子政务成为提高行政效能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成为行政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信息公开、政民互动、高效治理、科学决策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突破口。
转型阶段信息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有:1.新旧矛盾冲突交织。这一阶段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并积累了若干亟待化解的矛盾,但人们对信息社会的需求、渴望已被激发出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普遍存在,使得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政府、企业、个人在发展中都会遇到许多新矛盾与新问题,出现许多不适应。2.数字鸿沟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不仅导致新差距的出现,还对原有差距产生了明显的放大效应。3.信息化成效亟待提高。在这一阶段,由于人们对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尚未完全把握,实践中容易沿用工业时代的思维和方法推进信息化建设,导致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应用、重系统轻资源、重建设轻维护等问题屡见不鲜。同时,受原有社会“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和利益格局的影响,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比比皆是,部门间、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难、协同办公少,直接影响信息化成效的充分发挥。
趋势二:
信息社会建设进入加速发展快车道
从全国总体水平来看,近年来信息社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01~2006 年全国ISI 从0.232 缓慢增长到0.281,增幅仅为21.18%,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92%。2007~2012年全国ISI从0.302快速提升到0.439,增幅达到45.24%,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75%,远远高于2001~2006年时期。2012年,信息社会指数同比增长10.8%,增长速度创历史新高,信息社会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社会建设加速发展最为突出的领域。1.从信息基础设施来看,电信通信能力显著提升。2007~2012年,光缆线路长度从577.7 万公里快速提升到1480.6 万公里,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3%,明显超过2001~2006 年年均6.2%的增长幅度。宽带接入端口从2003 年的1802.3万个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26835.5万个,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4%。其中,2010 年以来宽带接入端口增长幅度更是创历史新高,为信息社会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从信息技术应用来看,主要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加速扩散。2001 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首次超过10%,2001~2005年移动电话普及率稳步增长到30.26%,年均提高4.7 个百分点,2006~2012年移动电话普及率从35.3%快速提升到82.6%,年均提高7.88 个百分点,明显超过2001~2005 年的发展速度;互联网普及率在2006 年之前增长缓慢,2002~2006 年年均增长幅度仅为1.475%。2006 年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超过10%,互联网应用进入加速扩散期。2006~2012年,年均增长幅度达到5.27%,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发展态势。信息社会的加速发展主要源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推动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我国信息技术及其产品服务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2012年,我国在多项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其中采用国产处理器和软件的神威蓝光千万亿次计算机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不断深化,信息技术扩散趋于加速,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与行政管理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1.在经济发展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服务业、电信业及其他新型产业等快速发展,2012 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额首次超过10 万亿元大关;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对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经济形态进一步知识化。2.在社会生活领域,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加速渗透,智能水利、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数字环保等带动了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社保信息化引领社会领域的信息技术深化应用,一系列新型社交、购物、娱乐方式,如微博、淘宝等,带动了居民的数字化生活。3.在行政管理领域,近10年电子政务建设在网络基础设施、核心业务系统、政务信息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阶段信息技术应用是创新政府治理模式、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为推动政府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互动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制度层面看,从“十一五”至今,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政策,为信息社会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十一五”期间出台的《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中国信息社会建设进入快车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关键信息技术创新、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化应用等方面初步构建了政策支持体系。“十二五”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信息化领域的一系列规划与政策,涉及电子政务、电子信息制造业、农业农村信息化、两化融合、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为我国信息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