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杰:非常欢迎各位的到来。2013年快进入第四季度,2013年是云计算非常重要的一年,从炒作到落地,在座各位也从不同渠道了解到云计算、云服务日渐丰富。初步统计到2012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达到1000多亿,特别2013年一季度全球云计算领域的资本并购在六七万美金,一个季度大概就有一百二十多起。以上种种来看,云计算巨大的新兴领域离我们越来越近。
但是很多老百姓或者很多企业来讲,云计算的概念,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处在相对模糊的阶段,用这这几年比较流行的词来讲就是有点“云里雾里”。那对于云计算领军企业怎么去实践和推动这样一个新兴市场的?下面有请在座几位嘉宾,先用简短的几句话介绍各自在云计算的业务重点和发展重点。
殷康:谢谢物联网大会的邀请,谢谢主持人的介绍。大家谈到物联网都会想到无锡,所以这个会议在这儿举办了四年算是见证了中国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那无锡是搞物联网的,怎么让我们去谈云计算?我觉得这不是太大问题,尽管我们国内花很大精力,各领域都非常重视,但还是有一些基本IT产业发展的模式,可能还搞不清楚。
其实你需要做一些梳理,整个新兴产业有70多年历史,走过了电子化、数字化、程序化、无线化、自动化,甚至到后来的感知化、智能化到智慧化。到现在我认为发展到最最重要的阶段,就是过去三十年在IT产业里面,最大两个技术上的影响和突破,在我看来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计算,一个是网络。假如大家把握这两条线的话,就会发现IT产业未来会怎么走?过去怎么走?我们就会理解这个脉搏。
非常简单,计算几乎跟新兴产业一开始就相关的。这样一个刚性的,非常精细的控制机制使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发展到今天,计算是到处都呈现的IT最基本的形态。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去十几年一个很大的趋势,除了计算上面突飞猛进向上走以外,还有一个大家可能不是太熟悉的,一个最根本的原理,其实这不是叫做摩尔定律,这个趋势就是网络,网络趋势基本是走向融合。原来有上千上万的网络架构,网络标准,网络协议现在都走向融合,而这个力量之所以这么强是因为网络价值和可用性,最根本跟网络的端点连接上的数量,它的平方呈正比。强到了什么地步?强到了某种叫做颠覆计算的形态和模式。怎么颠覆的?计算原来考虑的是能力,计算不断加强,然后大家说并行处理,高速处理,做各种各样的处理。所谓的网格计算、效应计算等等有各种各样的计算,突然到了今天是云计算,这就是有一股力量凝聚的。
云计算,简单的说是网络计算,如果把这个词把握住了,你就知道为什么云计算会这么重要,为什么云计算在物联网上这么重要,一定要记住IT发展最根本的趋势是网络融合,而且整个IT发展到现在,几乎是互联网成为IT发展的中心地位。而这里面体现最明显的,无论是移动互联网,无论是物联网等等都在这个形态下,只有这种融合和互联技术架构大的融合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有一个大网络,大资源,大计算,大数据,这一系列的东西才出来,我们的云计算讨论才有价值,没有这个前提和理解,大家会觉得,我们怎是搞不清楚在做什么。
如果网络是无处不在的话,计算也会无处不在。大家应该还知道思科还在做物计算,这种计算面更广,靠近物体的计算更近。所有这些计算说到底核心都是网络计算,这个起了非常非常大的作用。如果大家关注我们的话,两天前我们专门发表最新的产品叫做网络融合系统。这个网络融合系统不单单是原来的路由器了,主要是支持云计算、物联网这些东西,因为它对网络设备的要求不只是速度增加了,而是多维的形态,纵向横向的要求,待会儿还会谈到更具体的技术,我想讲这么两句给大家一个概念,这样讨论会更精彩。
沈杰:下面请微软的洪先生来谈一下。
洪新勇: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在这边跟各位专家做一个探讨。其实殷总是为云时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微软来讲,其实大家对微软的认识更多还是桌面,我们的offce系统。
洪新勇:像offce365基于办公的云的环境移植成功,本身就代表着云时代,不是说到来,而是已经正处于这个阶段。在国外来讲offce365有三年的历程,这也是云时代成熟的标志,这也是微软觉得比较欣慰的地方,没有在云时代落后,还是在保持自己的创新和激情。
另外大家可能也比较熟悉,最近多家机构的并购。昨天我也说了其实最大的物联网是在手机里,手机里包含了很多传感器,而且还代表了物联时代逐步走向生活,逐步泛在,更多的面向应用和人们的生活,所以微软整个战略来讲主要是这个话题,服务+设备希望能契合今天的发展。
沈杰:下面请IBM的周先生来谈一下。
周英飚:谢谢大会给我这次机会。IBM对无锡并不陌生,因为2008年IBM就落户在无锡了。从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来讲这是很多年以前了,再之前IBM在云计算上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到目前为止云计算这个话题已经不是概念性的东西,不是落地不落地的问题,而是它存在于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基础,所以现在已经不再讨论谁是做云计算的,而是讨论怎么利用云计算更好的往前发展。
举个例子,在无锡落地云计算上,我们其实是帮助行业,就是说从前你要经过基础设施的构建,要经过应用上线建立自己的业务系统,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当你通过云计算基础的话,这个过程缩短为一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就可以让应用上线,那么极大地推动了业务创新。
我个人有一个看法,技术的融合,其实边界性越来越小,这也是IBM为什么参加感知领域的大会。在最早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的时候,其实IBM在智慧地球概念下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互联互通。在互联互通的角度来看,已经没有在区分什么是IT,什么是传统的。
比如说航空领域的运输系统怎么通过感知能力,通过数据采集获得大数据来做分析,来加速航空空运的效率。包括井下的生产通过传感器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来预知安全生产。
在这个大会上其实我们也是来学习的,由于技术界限的突破,在这个两个领域之间,其实互相的取长补短,我们会发现行业的变化突飞猛进。
IT领域几十年的积累,我们积累的就是计算能力,优化计算的方法,这种重复在今天无处不在的感知情况下,数据每天都在以T级增长甚至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如果没有能力去发现数据里的价值,就会导致说我有很多数据,占用很多资源,但不知道怎么利用它推进我的创新。
从IBM角度来讲,我们仍然是围绕智慧地球的概念来去推动我们所讨论的几个方面。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谈论云计算了,我们更多讨论的是怎么利用移动互联解决问题,怎么挖掘这些大数据来帮助企业。谢谢!
沈杰:下面请曙光的李总介绍一下你们的业务发展情况。
李磊:非常高兴能参加这个会啊,曙光是国内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厂商,我们高性能计算占国内份额第一,这几年我们在云计算方面投入了很多,尤其把这个作为战略方向成立了云计算公司。
曙光在这个方向上是怎么来做的?我们是根据所了解的市场需求结合曙光的优势提出了城市云的战略,以城市作为一个应用和落地。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一个战略方向。
目前来讲,我们依托在各地建设的云计算中心,为城市提供基础设施,数据,还有一部分的应用服务。对于曙光来讲,我们的特点,一个是以云计算平台作为支撑,以数据的整合作为核心,以跨部门协同应用作为主题,另外我们还有一些创新智能的应用。它们解决的是我们现在城市当中,智慧城市当中资源分散,运维能力不强,包括数据不融合所带来的问题,比如资源浪费,服务水平低下。
在物联网大会上安排了一个云计算的环节,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为什么呢?若干年前物联网兴起的时候,包括无锡的一些开拓者,是从传感网和很多器件角度开始做起来的。早期那些物联网我们会看到很多器件,应用很少,而且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迷盲,就是这些东西怎么用。我们看现在的展会呢,基本是以应用为主了,而且还有很多厂商把数据等等都提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物联网有可能产生海量的数据,怎么样进行分析?怎么样进行呈现?进行使用?是需要云计算这么个平台作为支撑的,我们曙光也希望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我们无锡城市云计算中心就在这个园区,非常欢迎各位有机会到我们那边参观指导,谢谢。
沈杰:下面请华云的徐总介绍一下。
徐乔蔓:大家好,我注意到前面几位嘉宾在做介绍的时候,普遍都有一个特点,都会谈到IT业界的发展,市场的趋势或者技术发展的潮流,这也是因为各位本身就是引领者和公司。
无锡华云肯定没有思科、微软、IBM这样一个引领潮流的能力和经验,但是我想作为基于本土的云计算公司,我们可以用更加适应于本土用户需求的方式,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服务于市场。
无锡华云的地位是非常清晰的,就是中国独立云计算商务服务供应商。这个定位意味着什么呢?我这样来介绍,首先无锡华云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已经在国内国外15个城市,20多个数据中心当中,我们已经有近万台物理服务器公有云的基础设施资源。我们所说的独立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不会在软件、硬件上面的壁垒,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建设什么,所以这是我们所谓独立的特征。
我刚才也提到,作为本土的企业,希望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本土的用户,尤其是中小企业用户。所以我们会在运营上做更多的技术支撑。我们可能不能够引领整个业界的潮流,但是我们愿意用细致入微的运维服务给客户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另外,无锡华云经营策略之前我说的是独立也就意味着产品多样化,还有一点呢,我们一直在强调开放、合作的姿态。
沈杰:下面请来伊份的杨总谈一下。
杨锦秋:非常感谢主持人,大家也注意到,相比较其他嘉宾来讲,来伊份企业属性差别还是很大的。
来伊份作为零售连锁主业集团,我们对所有市场行为,特别是零售业行为,顾客消费行为感触是最深的。无论是物联网也好,云计算也好,大数据存储各个方面,我们是有这样一个需求的。从我们业务的形态,从未来业务跨平台发展来讲,对这方面的需求应该讲是非常大,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来伊份作为全国连锁同业,我们有接近三千多家店,所以真正的核心是IT,自己对IT的建设和信息化的应用,应该讲在相关行业来讲都是比较领先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未来对云计算也好,对相对比较高科技的应用来讲,一方面可能是采取自建的方式,另一方面更多是会向几位嘉宾一样,我们看到徐总提到的,我们肯定不会引领,但我们肯定会从中找到与企业发展模式相结合的一种合作手段。这也是我们能够参与物联网大会,参与云计算对话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感谢各位给我们企业这样一个机会,谢谢。
沈杰:以上各位嘉宾都是从自己业务发展角度,对于云计算无论是内涵和外因都进行了阐述。从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全球IT大牌企业,或者国内创新的IT公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云计算领域里面推进自己相关的业务。
最后云计算的市场来讲,发展无论如何都离不开需求,从几十年的IT发展,很多需求可能是技术需求或者引领需求,但是不管怎么样都需要深度的挖掘,无论是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效率也好,这种需求怎么深度的挖掘出来?
对于云计算这样一个新兴领域,如果真正意义上满足整个社会发展方面的需求,或者它对传统领域里面现在所存在问题的改进或者提高,他们是怎么样发挥它作用的。这应该是推动云计算发展的一个根本,下面请各位嘉宾从各自角度能够帮大家一起来分析和探讨一下。就是说云计算是怎么找到它的需求?或者从产业发展角度怎么帮助传统产业提高效率。
殷康:谈到需求,估计在座都是做物联网的,而且都是从事IT产业有多少年时间了。某种角度上,今天三位有全球背景的,有三位中国本地的背景。云计算是IT产业自然发展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云计算的需求,云计算的市场对于这些有全球背景的产业有利,因为我们站的位置相对来说比较有利,因为我们知道客户需求和整个产业的变更怎么做。相对来说新来的可能有点找不到。我经常参加物联网大会,好多人说,我这个物联网哪会需要云计算?我两个中心就解决了。
我们占的比较大优势是什么呢?全球大的东西我们都去参与,所以很难去梳理把握谁是胜者。
网络计算+服务器,我们叫做统一计算,由网络上面添加一些东西,统一起来容易管理,所以这个需求对我们来说是容易把握的。用户的需求一定是IT使用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好用,同时尽量不要使原来的投资都没有用了,相对来说,我们的大企业稍微占点优势。
目前所有技术在转弯,这个转弯的速度有时候是非常快,如果说你比较慢的话,可能在弯道上被超越。所以我们CEO说在未来五到十年,整个IT有名的十个厂商里面,大概只能剩三个,所以从这点来说我们有很大的危机。
所以大的公司同样面临很多挑战,对于小公司来说,你们把握市场定位没有比我们先进的人有优势,但同时大的公司仍然在转移。
我一直在说,对话也好,全球视野也好,千万不要关着门去做。为什么?因为你一个厂商根本不知道方向怎么走,所以一定要跟住全球产业发展。所以我一直认为IT产业技术全球都是通的,一定是全球技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发达地区一定会用最先进的技术,从某种角度是有引领角度。
我再讲一句话,思科是一个80后的公司,当时80年代成立的网络公司四五十家有余的,到现在唯有思科活下来了,所以可以想象IT产业的发展。
无论大公司也好,小公司也好,面临同样的挑战,也面临着同样的机会。
沈杰:从微软的角度来看及云计算能解决哪些需求或者问题?
洪新勇:我们探讨云计算,现在我们站在微软角度看的话,我们产品本身就代表一定的市场需求。当然我们要面向我们的客户,我们一直坚信发展云计算最大动力就是市场,而这个市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应用。
云计算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才有计算的优势,现在我们也有很多机会或者企业。这样一个过程拥抱云时代非常有意义,在七八年前,那时候就有一些公司就很有意识,他开始做轻公司。
现在我们很有可能依托这样一个红利可以把我们企业的信息化做得很好,这样的话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有公有云和私有云。
沈杰:接下来请周先生来说一下。
周英飚:我同样的感触啊,这个话题恐怕不是今天坐在这儿能讨论清楚的,这个话题是非常大的。我觉得深有感触的是挑战非常大,对于我们而言。对于全球企业来讲,为什么说挑战非常大呢?是因为这样的全球企业来讲,它的总的容量非常大,市场容量非常大,那么它在转型过程当中,所谓大船转舵的时候需要更多的能量,要把发动机的能量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把大船调过来。
需求来自于市场,问题在于说今天从IT角度来讲,需求可能不仅仅来自于IT的市场,像IBM传统来讲是做数据公司的,今天来看,我们很多需求其实来自市场并不是纯的IT领域,纯的数据公司,我们需求会来自于各个方面。这对我们来讲是有好多东西需要学习,并不是因为我们是全球大企业,方方面面我们就都懂。
IBM在几年前就开始提供云服务了在全球范围呢。只不过在中国有很多原因,在中国不一定能定得到这种云服务。但是IBM云服务的趋向关注点是企业云服务。刚才各位也谈到,企业在转型当中可能会有一些思考,就是到底要不要自己建一个IT中心,从技术领域来讲,我们是更细的来分工。做云计算,其实在产业分工上来讲,更多划分了不同的层面。
再有一点来讲,回归到本质来讲,各位都是IT领域的或者接触IT领域的。在很久以前,在计算机这个行业来讲,我们会讨论操作系统层面怎么样,应用层面怎么样,软件系统怎么样。
技术经过几十年你会看到一个融合,只不过是螺旋形的上升,同样考虑的几个问题,我们欢乐一种新的方式,我们把全球的计算能力融合在一起。作为IBM本身来讲,我们的云计算实际上是在全球各个地域的资源全部整合在一起。
未来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可能只有那么几台计算机,只有那么几台超级计算及在提供云服务。革委会看到美国非常具有创新力的互联网公司,它其实并不是从平台开始做起,否则不可能快速的从零变成几十亿,上千亿的市值的公司。如果用云计算是用天来计算的,如果从基础开始做是用月来计算的,所以互联网公司如果用月来计算的话,是不可能在市场上有机会的。
沈杰:曙光在全国也建立了很多云计算中心,下面请李总结合你的实践,作为中国公司来讲,作为中国需求的把握可能更深层次一些,从你们角度来讲,云计算在中国推广以来取得的效果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谢谢。
李磊:曙光推出了城市云的战略,我们认为云计算最重要确实是落地,我们觉得在技术成熟度曲线上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了。各个公司也都在给自己定位,刚才IBM提到了正在定位整合。确实定位不好的话,对公司损失是很大的,比如惠普、诺基亚。现在惠普正在花大价钱进行收购,来补足他的云计算能力,所以每个企业必须在其中找准自己的业务定位。
我们曙光不像思科,也不像IBM。因为思科有大平台大资源,IBM都有智慧需求,这些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啊。中小企业,政府现在存在很多问题,曙光做的城市云就是针对智慧城市,包括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到我们政府的管理效能是很低的,然后还买了很多大量设备,空闲率很高,利用率很低,数据没有整合,所以城市的好多业务各自为战,目前存在这样一些情况,这是一个现实。尤其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这更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在我们国家,其实垂直行业的东西做得已经可以了,但是横向的很多东西做得还是比较弱的。尤其一些跨部门的应用,像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应急、智能交通等等。
包括公安破案也是一样的,他需要酒店的数据,需要医院就诊的数据,还需要交通、卡口等等各种各样的数据。这个时候由于信息孤岛和整合数据非常零散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针对这些东西提出了城市云,然后我们在很多城市跟地方政府一起建设城市云计算中心,在这上面承载政府以及政府延伸出来行业的一些业务,在这些地方进行整合。然后再进一步提供智慧城市的各种应用。
关于中小企业服务,它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它的AP值是比较低的,服务起来是比较麻烦的。我们需要建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要很多应用合作伙伴,我们的服务叫做面向企业集群,比如科技园、产业园这种。企业相对而言,需求比较一致,而且又有园区作为依托,这样是比较合适宜的。另外在政企互动的环节,政府和企业之间有数据的交换和业务来往,这样解决城市对整个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
当然这个做起来难度是非常大,有技术因素,也有非技术因素。我们是非常希望和行业内各企业大家一起建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就是我有一个云计算的中心,基础设施和数据的平台,但是再往上应用需要大家一起来合作,谢谢大家。
沈杰:下面请徐总从华云角度来谈一下。
徐乔蔓:作为本土始终专注于云服务的一家企业,其实对于中国市场上云计算的需求是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从前几年,云计算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到云计算各式各样的服务和技术发展,到2013年可以看到是中国云计算的落地年。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企业真正开始接受云计算的概念,并且在技术架构上面开始去做这方面的实施。
云计算有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使用公有云可能更多是个人需求,比如开发者或者网站站长。而传统企业更喜欢把IT设施掌握在自己手上,即使觉得云计算有灵活的特性,他们即使喜欢这些特性,也不一定建设私有云。但今年有更多的企业发觉到公有云也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精力放在了公有云和混合云的领域。所以华云提出了“云迁移”的概念,今后会有越来越多企业把传统IT架构以云的形式来实现,这种实现可能是在私有云的基础上,也有可能在公有云上。
那么有哪些企业或者有哪些系统想要放在云上面呢?主要需求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本身业务创新是在互联网上发生的,那么云和业务创新在基因上面是匹配的,会直接用到云的架构
第二,是来自于短期的需求,因为云本身是特别灵活和具有可扩展性的优势。有些企业的应用是有时效性的,比如有些季度或者年度的结账,这个时候需要特别多的计算资源。
比如我们有一个客户,他是为连锁食品业做IT系统的,这家企业是做冰淇凌的,那他们在夏天使用的数据量会比较多,就会考虑到云的架构。
第三,还有来自于应用和开发测试的需求,其实现在企业对于IT系统研发需求是非常大的。像银行都有自己的开发测试中心,即便是这样也没有办法满足所有开发测试计算能力的用量。如果他能放在云上来做,这件事情对他来说,不管是进入和退出的成本,还是拥有成本,在效率上来说都是有非常大提升的。我们发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完备,环境也越来越充分,这是我的理解。
沈杰:下面请杨总,因为您是在应用一线在实践云计算。刚才各位谈云计算需求还是在云基础服务的角度去谈的,对于正在推进云应用的企业来讲,你们是怎么挖掘云计算对于一线用户所带来的影响。
杨锦秋:我们算是一个中小型的企业,思科、IBM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老总也提到传统产业面临着互联网为核心的变革,我们感到更多的是一种机遇和可能。
像我们做连锁门店的运营,以前在科技信息手段和管理方式可能跟不上。现在有了时代的进步可以使我们的很多想法都可以去实现。对于我们作为一线零售企业来讲,我们现在对IT是有一定的依赖性。虽然我们企业规模相对来讲还不是很大,但每年在信息化上面的投入都是上亿资金,我们除了做门店基础数据分析、管理和收集,同时与时俱进也会做跨平台支付,我们正在做自己的支付系统和CRM以及消费数据的分析,这块势必对IT,硬件、软件带来很大的需求。
之前我们信息化建设想用自己的能力,包括用自己的投入去做实现或者有限的跟外界做一些合作。事实上从外界发展和主营业务发展来看,光靠自己的投入和自己的建设不有些不是很现实,或者可能性不是很大。这里基于两个,的确数据非常大,我们要做大后台的数据非常大。
还有包括信息的安全,硬件设备投入的运维这对我们都是有一定困扰。目前来看,我们也有几百台服务器和拨备机房,每天有近亿条的数据去计算。但从企业定位和发展来看,这些只能满足两三年。刚才各位讨论的,我觉得很机会,因为我们看到在新技术方面的讨论和实践以及规划,这些服务商对前端的服务有这样的认识,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无论多好的技术,无论多好的规划,多大的愿景,至少从我们角度来讲,都是希望商业模式的成功,大会的主题是创新商业模式,那么如何让中小企业能够有意愿接受这些新兴技术,也希望各位在相关领域讨论和研讨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注,谢谢。
沈杰:从刚才几位嘉宾来讲,云计算在不同的层面都在满足相关的需求,而且大家对于云计算所带来的低成本和便利使用,对这方面的价值也是越来越认可。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包括客户内心当中还是存在一种戒备,在云计算推进过程当中,尽管它的技术愿景和需求点非常明确,也非常美好,但推进过程当中还是受到一定的阻碍。
对于云计算推动的企业来讲,我们如何在产品、服务、市场策略当中逐步降低或者克服这些困难,更加近距离的拉近客户需求。
杨锦秋:作为零售业,传统企业来讲在信息化上面虽然有很大的意愿,有相对资金的投入,但从专业性上面来讲,肯定是与专业公司不可比拟的。未来如果要发展的话,这部分肯定是要克服的。云计算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让我们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在管理上得到飞跃。
我相信这些前辈在信息安全这块会考虑的很清楚,我们思考的,他们应该考虑到了,我相信这不是太大的问题。
沈杰:对于徐总来讲,这也是面临很大的挑战,怎么样克服用户的这种担心。
徐乔蔓:云计算有各种各样形式的,包括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对于一家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云计算产品,是可以考量的。比如对于数据不是那么敏感的应用可以放在公有云上。如果想在管控范围内的可以建立私有云。
即使在公有云上,作为云计算供应商我们也会考虑如何在技术手段给予保障,我们可以在软硬件安全加固上面说服客户,同时我们还有备份的机制以及数据退出的机制,这样一些技术详细手段给到客户让他们去选择,从而让他们去消除顾虑。
沈杰:我们知道政府有关部门的数据是比较敏感,还有一些企业私密性商业机密的数据,李总怎么看?
李磊: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有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到应用。另外一个问题是数据泄露的担心。
李磊:云计算的供应商都是更为专业的,我们买更好的设备去保障这块的安全。而一般的企业上好的设备还是比较麻烦的。另外,大家会担心数据扔在云上面,你会不会给泄露了,会有这样一些担心。这里面有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保障。像我们做政府、公安等等,他们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是非常高。像我们云计算中心都是通过安全的等级保护,根据客户需要有级别保护。
另外在云计算应用场景里面,比如说桌面云,它在数据安全方面比传统方式要更好。至少说使用云计算不回避传统方式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很多企业员工流动是很大的,像数据服务在云计算中心来讲,你有一个主体很容易追溯他的责任,这块我们不用担心。而且从经过这么多年的运营和服务,还没有出现过这类问题。
沈杰:我有一个小的议题请三位嘉宾考虑一下。我们国家在谈到物联网云计算的时候特别谈到了信息安全问题。对于外国的大型企业进入中国的网络市场,对于今后安全问题怎么能够更好的结合中国市场,和中国市场的政策特点,这方面的情况来介绍一下。
周英飚:刚才李总提到安全涉及的面其实是很全面的。云计算在安全方面是有很多强项的,它的安全更比传统的安全更要强。从企业或者政府在使用云计算上面,重要的顾虑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是在访问安全和怎么样不让信息泄露。从云计算的分类来讲,其中有一块是混合方式,就是说我们会把高度有安全需求的这部分数据留在私有云内,在私有云计算能力达不到的时候,会只把计算拉进来。实际上并不是有特别大的风险说把私有数据泄露出去,这是技术层面。从安全合规方面来看,有很多方面需要处理。
云计算里面一个基础的概念,可能是颠覆性的。举个浅显的例子,如果钱包掉在地上,我捡它的成本比我挣钱高的话,我宁愿重新买一个钱包。从IBM角度来讲,我们有很多实践的经验也非常开放,愿意和客户和合作伙伴分享这些经验。
昨天我跟产品总监在会场上看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家公司在展示内容的时候,架构方面非常的熟悉,后来了解其中有很多IBM的技术在里面。如果大家有安全性的问题,如何提高计算能力的问题,欢迎大家和我们去探讨。在下个月24号我们会在北京有一个大型的云计算大会,也建议各位互相去请教。
沈杰:请洪总来谈一下。
洪新勇:这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是做云计算普遍都关心的问题。从我们来讲,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方面的问题都会体现在SOA,实际上就是对客户的承诺。过去企业在做这个也提这个,但看得不是那么重,但现在非常大型的企业会非常较劲SOA上。云计算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红利,它是在这个环境下千锤百炼,最后应用在企业层面的。
我的客户有的非常容易谈成了,有些很难谈成,后来发现客户对SOA方面是千差万别。从提供商来讲,非常重要一点就是要做好沟通的工作,非常重要的沟通工作,我们自己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哪怕一个很简单的咨询,很简单的沟通都会产生非常很好的效果。
沈杰:下面请殷总。
殷康:我觉得非常简单,IT的信息安全对于不懂IT的人总是一个担心,前面嘉宾已经讲出来了,大概都是给不懂IT的人。当在座都是IT背景的人,可以讲的更深一点。
我个人感觉IT之所以发展到现在很大的原因是它的开放性、创新性,而这一点某种角度跟控制、安全相对来说是有矛盾的。
大家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这么一个开放的心态,叫我来理解,安全、稳定、服务这些东西都是相对的。换另外一句话说,你准备牺牲什么,然后你获得什么。而你最大的目的是用它来提高生产,毫无疑问做IT专业的这些人,这么三十多年走过的道路,使电子商务诸如此类有巨大的成功,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广播技术就没有所谓的摩尔技术,没有互联网的技术就没有很多很多安全技术,比如说数字签名,数字证书。这些技术的创新前提是什么?是保证互联网的开放、创新基础上同时给你确保,但是任何一个人能不能说是绝对绝对的安全,绝对绝对的没有问题,在我看来这个“绝对”是一点价值都没有。
假如这个社会是完全被控制的,没有自由性的,这个社会是非常安全,但这个社会是完全没有生气的。所以技术安全应该跟着创新、应用,跟着发展而发展。我们永远不能把它作为前提,因为作为前提带来的损失就是扼杀创新,扼杀发展。
对于一般人来说,网络安全是非常成熟,不断发展的,但同时不幸的事总会出现,但所有不幸的事都会给这个专业领域从另外角度再提升。就像我们社会一样,总有坏人,所以公安局有用,警察局有用,但它是保证绝大多数人自由创新的基础上把这些坏人抓住。
殷康:中国有这么多体制带来的问题,使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无锡物联网有一个口号说“我们物联网发展已经站在全球的最前沿”,我不是太赞同,因为IT产业的发展是在市场驱动的,而不是政府重视了就是最高的,不是这样的。我同意嘉宾的意见,顺便补充一下这个问题。
云计算是一个大的融合,重新洗牌的过程。我相信所有上市的公司不会不对这个问题重视,所以希望大家从全球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沈杰:接下来我给下面参会观众留两个问题。
观众:我想问一下三位巨头,我问的是一个问题但是是三个角度。你们最看好哪几个领域的应用?这是从需求的角度。第二是从技术角度看,你们对市场是怎么细分的。第三个是从企业战略角度看,你们觉得下一步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殷康:问题非常好,我也愿意谈这个问题,因为我本身是做技术战略的。在我看来IT产业可以用到任何领域,未来机会是什么呢?刚才讲到垂直行业,无论云计算也好,物联网也好最大核心词是“融合”,换句话说是用“融合”的技术架构IT产业来做。任何行业最赚钱的,他是用私有云,这是你最大的机会。比如说汽车行业,汽车里面网络传感器多的要命,但都是私有云,那怎么能变成智能智慧的车呢?未来十年汽车一定是可以做到无人驾驶,这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它的突破是什么,你的工作方向是什么,要做这些判断。
我为什么说中国物联网一定要有全球的视野,无锡前几年的口号都是物物相连就是物联网,那么小的网你根本不需要云计算的,但那不是大的融合,不是那个方向,所以你不会融入到整个IT产业的发展方向,你这样做只不过是帮小的行业做一个演示的工程,但它不是市场需求,所以你要看到技术的大潮,你就会很容易找到可以突破的机会方向。
观众:那您是怎么细分这个市场的呢?
殷康:细分市场有很多空白,刚才我说了云和网几乎是连在一起的,网几乎是云计算的血液和神经系统,特别是中国的宽待非常不稳定,那么运营商怎么做?做运用的人怎么做?做基础设施的人怎么做?这些市场在我看来都是在融合的。微软说做业务,IBM说做运用,那到底中国能不能让外商来做这些呢,实际上是要市场来驱动这个事。
洪新勇:所以每个企业运用云产品不一样,面临的市场就不一样。云计算产业很长,如果站在微软角度看这个事情的话,云计算从推广来讲,首先还是基于网络的云服务。
另外从附带市场来讲,我们讲行业市场、企业市场和政府市场。从微软角度来讲,企业方面大企业动作快,可能一个大型企业拥有好几百台服务器,如果有一个好技术能把资金简化,他就有非常强的动力去做这个事情。而中小企业更多是用公有云和混合云的技术,这是我的一个理解。
周英飚:前面两位谈得很全面了,从技术角度我再谈一遍,技术现在越来越融合。你讲云计算到底能用在什么行业里面?那我回答只能是一个,就是所有行业。那你说大企业要做什么行业?那只有一个回答,那就是所有行业。技术边界的突破导致应用技术的能力在无限扩张,这个时候还要看市场给我们反馈是什么,市场驱动是哪些。
其实IBM的战略也很清晰,我们强调的是开放,开放,再开放。一定要开放的心态,所以IBM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支持开放。未来融合技术当中不会有这个技术是专属于谁的,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推动开放的思路,一定要有开放的方式。我不知道是不是完全回答您的问题了,但我们的态度是这样,作为大企业来讲,态度就是这样的。
观众:第一个问题IBM云战略是如何为智慧地球服务的?第二个问题华云数据在云服务提供过程中,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是什么样的?
周英飚:在智慧地球概念下,我们会发现多领域信息是在融合,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多。刚才李总也讲到了,你要看一个智慧城市的时候,考虑的方面非常多,当我提到“智慧城市”这四个字的时候,恐怕不是简单的IT问题,可能包括政府的政策,包括技术是什么样的,包括各个形式之间怎么流转的,怎么去做技术支持的。上面要求的所有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要和技术产生关联,因为没有技术强烈的支持是做不到这个能力的。
当你有多少多少P的数据放在哪的时候,你是怎么做预测的。我们还重油一个项目是技术做模型分析的。比如政府关心的舆情分析,怎么找到它们内在的关联,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从云计算角度来讲,我只是构建了底层的平台,让上面这些需求和计算快、准、稳,从这个角度来看,云计算在底层的技术来讲,我们提供的是非常坚实的基础,其实IBM做了很多这类的实践,有时间我可以做更细节的分享,谢谢。
徐乔蔓:我来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华云数据怎么为客户提供云服务的。华云在业务模式上是非常灵活的,我们包括直销以及代理商的营销,各个方面可以接触到我们的客户。
客户可以通过网站上,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取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并且通过自动的方式提供这种服务。代理商呢也可以接触到他们的客户,他们的客户经过代理商进入到我们网站的时候也是一样,代理商是可以帮助他们开启服务,客户自己也可以同时开启服务。
华云产品除了最初的公有云之外,目前还有一个新的拓展,就是进入到应用的领域。
还有一种方式是所谓的代理模式,我们的代理就是在我们平台上销售saas的软件商,他们可以为他们的客户提供saas的服务。这些软件厂商如果客户有需求的话,也可以通过软件厂商来访问我们saas的资源,我就简短介绍到这里。
沈杰:尽管大家还有很多问题要问,包括我个人也有很多问题想请教各位嘉宾,但因为我们时间问题,今天中美云计算高端对话就到此为止。
事实上我们今天是在物联网大背景下面触及到云计算的话题,但也代表了很大的领域。刚才各位嘉宾都谈到了非常关键的一个词,那就是“融合”,现在边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融合。信息技术对于整个社会的变革是越来越深刻。从信息采集依托于物联网也会更广泛的,把虚拟空间的信息服务延伸到物理世界当中来,整个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的变革着整个社会。相信在未来五到十年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相信已经会有非常生动的案例和新兴的服务改变了这个社会,我们也期望在这条路上一起克服这些困难。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推动信息领域新的梦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