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以前瞻30年的眼光打造科技创新的‘穹顶’,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难题,全方位为发展‘破局’。”
□本报评论员 悦连城
8月16日,郑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中原科技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发布《郑州市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并以前瞻30年的思维提标定位,为创新发展规划了近、中、远三期“蓝图”。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招才引智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创新创造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近年来,全省各地不断加强对创新的顶层设计,为我省的创新发展画好“施工图”,制定“路线表”。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速,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核心关键技术有限,在芯片等
诸多领域面临着“卡脖子”问题。有其外必有其内。表面上看,这只是个别领域暴露出的短板,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创新环境不够优化、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顶层设计仍
有待加强,这都会对创新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璀璨的星星,高悬在穹顶之上才能闪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只有构建科学的顶层设计,方能孕育出前沿科技和高端思想。顶层设计有预见性和世界眼光,善于前瞻设计和超前布局,才能抢占未来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制高点,掌握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白果一百年。科技创新是人才的比拼、技术的角逐,更是体系的较量。只有创新链上各个环节、要素共同作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以前瞻30年的眼光打造科技创新的“穹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难题,全方位为发展“破局”。
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一年来,河南加速布局科技创新平台,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挂牌启动,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6家省实验室揭牌运行,“智慧岛”双创载体高标准建设,25家省产业研究院和23家省中试基地完成组建,创新平台体系化、网络化建设初见雏形,创新主体不断壮大。起势才能成事,入局方能破局。布局科技创新,不仅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传统科技领域,还要关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战略布局,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创新逼不出来,人才管不出来。锚定目标、加压奋进,以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为科技创新打造厚实有力的“穹顶”,营造近悦远来的氛围,无限风光就会在勇攀险峰之后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