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资源型重化工业比重占到近70%。产业层次偏低、资源依赖度高,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尤其繁重。如何调整?如何转变?是摆在河南省执政者们面前的难题。信息化被看做是新型工业化时代的特征,于是就成为了河南省当前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难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记者在前不久召开的基于国产软件应用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典型经验交流会上了解到,河南省以郑州市的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25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为载体,不断加快两化融合进程,规模以上企业半数实施了ERP管理系统。
推进三化协调 力争四化同步
工业控制软件领域形成一批骨干企业,连续实施了无线城市、智慧城市、光网城市、中原数据基地等一批重点工程。规模以上企业50%实施了ERP系统。
近年来,河南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形成了输变电装备、大型成套装备、现代农机等8条优势特色产业链,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谈到河南的产业升级之路,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孟西林认为,两化深度融合是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三化协调乃至四化同步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2009亿元,同比增长115.2%。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7.4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工业控制软件领域形成一批以大型企业所属专业化软件研发机构为代表的骨干软件企业,如中信重工所属洛阳中重自动化工程公司、中平能化集团所属平顶山信息技术公司、中铝长城铝业所属河南长城信息技术公司等。
政策也在持续支持两化融合。记者了解到,河南省连续实施了无线城市、智慧城市、光网城市、中原数据基地等一批重点工程,3G网络实现乡镇以上全覆盖,光纤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设立了省信息化发展专项,累计支持两化融合项目77个,总金额7930万元,拉动企业投入近30亿元。
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深入。郑州市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引导企业投入15.6亿元。25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通过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两化融合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培育了装备制造、食品、有色等14个重点行业的100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目前全省规模以上企业80%建立了门户网站,30%建立了自动办公系统并开展电子商务,50%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产品数据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系统。河南双汇实业集团等6家企业入选2012年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普及。中国中小企业河南网建成市、县分站167家,注册企业会员数突破20万家,利用网络技术对1万多家企业进行在线培训,累计培训人员10万多人次。组织开展了中小企业“数字企业”建设活动,累计建成“数字企业”近5000家。
切入装备制造 深化工控水平
河南将力争在嵌入式软件和工业控制软件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正在努力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信息化被认为是河南实现现代化工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河南也始终坚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不过,两化融合如何推进?推进的路径和效果好不好?在河南省信息化相关负责人看来,虽然总体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与工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两化融合顶层设计滞后,政府引导力度偏弱,一定程度上处于企业自主、行业自发推进状态。例如,2011年河南区域两化融合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3位,与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两化融合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全省仅1/3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专业性信息服务平台偏少,两化融合综合服务支撑能力偏弱。
河南本土的软硬件企业实力不强,产业总体规模和实力还比较弱。例如,2012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分别仅占全国的2.4%和0.6%,和工业大省的地位也不相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眼下河南的信息技术产业具备的优势和积累的资源在于工业软件领域。下一步,河南将力争在嵌入式软件和工业控制软件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协同营销和工程服务等领域的支持。
那么,从哪里起步呢?孟西林透露,将以装备制造行业为切入点,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推动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