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率已达52.75%,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也对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提出了严峻挑战。
“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各类社会活动与公共需求,有助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对于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和承载力、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建设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理事长赖明日前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上表示。
建设智慧城市条件具备
“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现已经具备,时机也日趋成熟。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智慧城市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时机。”赖明在会上指出。在政策环境上,城市信息化平台和智慧城市建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高社会管理和城市运行信息化水平,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推广网络化管理模式,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试点示范,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大数据纳入到物联网产业领域,大数据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和发展动力。
8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推动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试点城市出台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等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公共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并对信息消费规模、相关行业新增产出、新型信息消费规模、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网络零售交易规模等做出了发展规划。在技术支撑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围绕海量信息的生成、存储、处理和决策以前后连贯的产业链条形式集中出现,共同构成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大数据催生了新的IT模式分析及服务,多维信息采集遥感网和传感网,基于网格和云计算平台的智能信息中心、移动通信和高速光纤网多网融合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信息处理分析能力,为政府全面开展电子政务、企业深化业务创新提供了契机。
据统计,截止到今年6月,全国310多个地级市、150多个县级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170多个地级市、40多个县级市完成了数字城市建设并投入使用,全国累计开发了设计国土、规划、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两千多个应用系统,这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公布了共计193个智慧城市区、镇试点,通过智慧城市区、镇的实践,利用智慧技术手段保障了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这些前期的试点工作为智慧城市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数字城市标准体系亟待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日臻成熟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将成为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最佳契合点,但在实践过程中,智慧城市建设可能出现重项目轻规划、重重点轻需求、重技术轻制度、重引进轻研发、重挖掘轻整合等问题。
因此,赖明表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协调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民生优先,借助智慧技术主动遵循并及时响应市民的需求和意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城市治理水平,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民参与的政治模式,促使政府转移为以群众满意度为本的服务者,从而使市民融入城市管理体系,管制行为变为自觉行为。
二是要切实转变政绩观,明确政府职责,建设初期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能由于一些地方的政绩观仍然停留在搞看得见工程、短平快项目上,导致出现城市之间由于互相攀比而大跃进、忽视居民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投巨资购置设备造成资源浪费、各系统各自为政地开展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评估标准,缺少横向协同机制、基础数据共享困难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避免科技形象工程,根据大中小城市城镇化的不同需求做出不同的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例如,大城市应注重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缓解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应重点发展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
三是要积极整合各类研发力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智慧项目的开展与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依托技术创新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孵化器,通过各企业不断努力,使技术创新的环境不断优化,才能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四是要推动资源共享,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各部门已有的信息化成果,避免重复建设,逐步完善信息化总体设计。公共平台建设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必须注意到公共平台建设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竞争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此,要做的关键工作是科学地进行总体规划。
五是应注重标准体系建设。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标准往往相互矛盾、衔接不畅,造成了无标准可依的现象。因此,在城市化信息化总体架构下,建立起统一的数字城市标准体系,才能实现跨系统技术集成与信息共享,提升我国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