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
(2014-2016年)
为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粤府函〔2013〕234号)精神,加快我市信息化发展,推进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改善民生、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等方面,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全市信息化水平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
到2016年:
——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宽带网络设施。城市基本实现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实现宽带进乡入村,城市和农村平均接入带宽能力分别达到100兆和20兆以上。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自然村的光纤宽带、4G无线宽带到达率80%,有线电视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
——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到70%以上,重点产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比重达到8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85%。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基本建立,“大数据”应用雏形开始显现。网络问政成为常态。行政审批网上办理率达到90%以上,政府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80%以上。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1.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加快推进建设覆盖城乡的光纤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数字电视网络,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对信息消费的支撑作用。实施“光网城市、提速降费”计划,推动城市宽带提速、农村宽带普及、宽带应用推广,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和农村地区宽带普遍服务。进一步扩大城市3G、4G和WLAN无线网络覆盖。(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工作。积极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大网络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快城乡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提高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和对综合业务的支撑能力。推动广播电视网络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大力发展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互联网宽带接入等融合业务应用,进一步拓展用户规模和服务范围,创新数字内容产品、经营模式和服务业态,培育三网融合产业和市场。(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二)推动企业信息技术应用。
3.大力建设无线园区。联合电信运营商,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完善各工业园区宽带网络设施,积极推进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先在基础较好的部分工业园区试点,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全市所有园区进行“无线园区”建设。培育一批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企业,引领企业逐级提升,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4.推广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咨询、规划、培训和技术服务。开展 “数字企业 ”创建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信息技术企业作用,推动各类智能终端产品与服务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提供企业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分销零售、成本管理、决策支持等服务。到2014年年底,建成1000家“数字企业”。到2016年,建成2000家“数字企业”。(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5.加快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结合数字城管、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平安城市、物流管理、医疗卫生、精细农业、智慧旅游等工程的建设,大力发展相关领域的M2M业务应用,加快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推进智能交通传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车联网、交通引导、智能交通灯、实时路况等方面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智能家居”的建设,落实广东电信的“智慧家庭”战略,充分发挥广电网络在“智能家庭”建设方面具有的基础推动作用和优势,推动移动终端便捷设备在家居控制、治安监控和动态交互上的广泛应用。拓展特色农业生态资源型产业和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鼓励和支持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实现农作物生产和销售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6.加快电子商务应用。深化广货网上行活动,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建材、轻工、能源等优势产业大宗商品交易、地方特色产业产品交易等电子商务,重点推动我市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特产企业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应用。发展旅游、房产、金融、人才信息、远程教育等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支持本地有较好基础的电商企业发展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全程电子商务服务,与国内外知名外贸网络实现链接,扩大电子商务平台影响力。培育一批交易规模大、实力强、影响面广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推进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集聚发展。(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7.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各县(市、区)本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重点围绕农产品资源,建设各地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构建连接农家店、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动电子商务与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融合。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企业+电商创业青年+农业集体组织+农户”的全产业链合作经营模式,引导当地农村青年开展电子商务创业,推动“一乡一品一网店”工作,积极推进农产品食品原产地直销经营,利用互联网推动品牌建设,提高清远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力争在三年内,搭建15家以上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各县(市、区)至少有1家较大规模、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村信息化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四)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8.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跨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基本建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所需的自然人口、法人、行政执法、审批证照、公共服务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数据中心。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加快逻辑一体化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目录和交换体系,建立健全重要政务信息采集、加工、管理、交换、共享、利用等相关制度和规范标准,促进部门间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标准化。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开放信息资源,鼓励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牵头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电子政务中心)
9.加强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升级改造市、县两级政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公文交换、办公自动化和政府办文办会系统。继续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提升办事深度,2014年年底市级网上办事大厅80%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事深度达一级以上,社会事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70%以上,总体网上办结率达50%以上。各县(市、区)网上办事大厅70%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事深度达到一级以上,社会事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60%以上,总体网上办结率达30%以上。加快企业法人、市民个人网页、手机版网上办事大厅建设。2014年推进网上办事覆盖全市所有乡镇,2015年覆盖部分行政村,2016年覆盖50%以上行政村。建设12345政府服务热线系统,建立“三中心一库一平台”,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反馈、 统一考核的服务模式,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政务咨询服务。加快建设清远特色的“一库两网三平台”和商事登记信息平台,实现“两建”信息综合管理与应用,利用“信用清远”网站、市场监管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诚信信息发布和咨询服务。到2016年,实现两建信息平台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其它各体系应用平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牵头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电子政务中心)
10.推进电子监察综合应用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升级市电子纪检监察综合平台,与网上办事大厅联通互动,将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财政资金运行、行政综合执法、工程交易、土地交易、产权交易、公共资源交易等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建设市、县(区)、镇、村四级联动的电子纪检监察平台,实现纪委监察部门在日常业务、党风廉政、效能建设、纪检信访等多个层面信息协同。到2016年实现网上监察系统对政府部门业务办理全流程实时监控。(牵头单位:市监察局)
11.推进全市政法信息网一体化。启动政法信息网二期工程建设,推进政法系统“联通、共享、一体化”。2016年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市各级政法单位的基础网络平台,全市所有基层政法单位全部接入政法信息网。以政法各部门目前已建成的16类数据资源库为基础,建设覆盖政法系统各部门业务内部高度共享和跨部门按需共享的数据资源库。实现数据、语音、视频信息的网络化应用,业务应用系统推广、普及率达80%。政法基础性业务工作实现纵向和横向网络化协同、一体化应用格局,同步提升政法工作服务社会的能力。(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
12.加快平安清远信息化步伐。加强公安各业务警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持续推进40多个公安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业务协同、共享服务。落实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三年建设规划,启动“平安清远”信息化二期项目,加快推进市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以及向各县(市)逐步延伸。统一规范和标准,不断深化视频监控系统、电子警察、治安卡口等建设和应用,到2016年全市建成功能强大的“天眼”网络。(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13.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功能,深化应急管理、数字执法、数字市政等方面的运用;加强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通过治安视频监控、交通治超、电子政务大厅、数字社区等信息系统的联通对接,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体系;加强物联网、云计算、RFID(电子标签)、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实现人、设备、案件等城市管理资源集成化、可视化管理。(牵头单位:市城管局)
14.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完善清远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平台数据共享、交换等功能,拓展应用示范系统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各县(市、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英德市、阳山县2014年6月底之前完成,其他县(市、区)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到2016年,建成现势性强、多源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省市县三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五)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
15.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建设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2014年年底全市中小学100%接入基础教育专网(校校通)。到2016年,100%的班级配备多媒体互动教学平台,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建成省、市、县一体化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中以上学校实现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应用实现市、县、校三级电子公文交换,一站式学生学习档案管理,提升远程教育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16.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连州市、清城区、英德市先行,继续完善区域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广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医疗咨询、预约诊疗服务。其余各县陆续规划和逐步建设。不断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协同信息服务。到2016年,建成全市统一的医疗资源共享、系统互通平台。(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局)
17.加快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社会保障卡为抓手,紧扣一条主线、加快两个统一、推进三个联网、实现四个功能、做到五个网上。即以社会保障卡“一卡通”为核心主线,充分发挥“一卡通”的带动作用,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业务信息化建设;整合原人才人事、劳动保障两个领域分散建设的信息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化平台、统一的数据中心;推进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内部联网、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其他部门联网、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与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联网;实现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监督管理四项功能;做到数据网上传输、业务网上办理、统计网上生成、公文网上流转、会议网上召开。到2016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8.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支持网络运营服务商提高网络覆盖面,进一步降低单位带宽资费,深化宽带业务在全面深入应用,为市民提供衣、食、住、行、购、娱等日常生活所需的信息服务。鼓励信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为不同人群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信息消费。推动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建设,公益类公共场所部分,如公园绿地、行政服务办事大厅等热点,由企业建设运维,政府购买服务。对商业场所部分,引导运营商和市场主体采用各种模式建设。鼓励电信运营商与市场主体单位合作,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行为、企业为主”等模式,对人流密集、窗口功能突出的旅游景区、重点街区、商业中心等重要公共场所实现无线局域网覆盖,为公众提供更广泛的免费服务。(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和统筹规划。加强全市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各地要把发展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督促检查。充分发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市农村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合力。对重点民生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开放与共享进行统筹规划安排,消除壁垒,提供更多便民信息服务。修订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规范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2014年开始,各县(市、区)要加强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计划),明确工作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二)理顺信息化管理和工作机制。建立运转顺畅、协调有力、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管理和工作体制。加快研究市、县两级信息化主管部门科(股)室设置、人员编制及技术支撑机构等问题,在市、县两级公安、教育、卫生等信息化工作任务较重的职能部门中设立信息化行政科(股)室,建立与任务、发展形势相适应的机构队伍。把市电子政务中心、市信息化装备办公室和各县(市、区)的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纳入参公管理或比照公务员核定待遇。在2014年年底前,全市组建成立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机关业务工作的专业化队伍,确保满足电子政务建设维护、两化融合和社会信息化推进的实际需要。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的项目和资金支持。设立市、县两级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电子商务专项。各县(市、区)每年安排一定财力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信息化应用投入。鼓励采取“政府投入一点、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优惠一点、使用单位出资一点”的方式,推进信息在偏远山区、公益机构和特殊群体普及应用。
(四)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出台《宽带设施普及提速实施意见》,制定有效措施,解决信息基础设施的“选址难、建站难、建管道慢”的问题和困难。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共建共享。住建、规划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通信设施与住宅区及住宅建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杜绝开发商、物业公司和房屋管理单位签订排他性协议、强行收取入场费等不合理费用、限制电信(包括广电网络)企业公平接入、限制用户选择权等不合理不合法行为。
(五)加强良好环境建设。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引导企业树立向信息化要效益、用信息化谋发展的信心。落实好人才引进有关政策,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提高居民对信息消费的认知,引导和培育信息消费需求。以先进文化引导信息消费,为广大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信息消费产品,让市民从信息消费中获得乐趣和便利。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普及教育。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