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约车陷入舆论漩涡。交通部等十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公司,掀起了新一轮监管风暴。不可否认,网约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公众出行带来了不少便利,在推动居民就业和民生发展方面也颇有贡献。然而频发的安全事件不容忽视。“网约车新政”落地两年后,如何在推动市场发展的同时兼顾安全,这将是网约车监管面临的新挑战。
十部门入驻检查
9月5日,交通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十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进驻滴滴公司,正式启动针对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的安全专项检查工作。
据悉,此次检查将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影响公共安全和乘客人身安全的问题进行系统排查;对有关部门监管职责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相关问题和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指导平台公司整改;对发现的违法违规企业和经营管理人员、失职渎职工作人员提出处理和问责意见。全面检查工作为期半月。
对此,滴滴方面表示,将积极认真配合检查组各项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深入整改,尽快推动合规化进程,切实强化客服安全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出行安全保障水平。此前一天,滴滴方面决定在下线顺风车业务之后,将于9月8日-15日期间在中国内地暂停提供深夜23:00-5:00时间段的出租车、快车、优步、优享、拼车、专车、豪华车服务。这是滴滴成立以来,涉及面最大的一次安全整改。在此之前,海淀法院网发布文章称,滴滴平台所衍生的刑事案件数量,远高于公众知悉。在梳理案例过程中,还显示出滴滴平台存在含有恶性犯罪、交通肇事罪前科的司机。
当然,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光滴滴公司一家。近日,浙江省消保委选取杭州市内60条线路,对杭州市在开展运营的网约车平台进行了暗访。调查发现,60名网约车司机中有23名明确表示未取得客运出租汽车从业资格证,部分网约车还存在培训欠缺、拒载绕路等运营问题。“除了个人信息安全、行车安全、资费合理性等问题外,保险、乘客司机纠纷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很多网约车没有商业保险或者购买家庭自用性质的保险,出现交通事故后消费者无法到保险公司索赔。
监管能否落地
从一开始出现时的充满争议,到2016年网约车实现合法化。历经两年发展,网约车的安全问题开始不断显现。尽管政策趋严,对网约车司机资质、牌照等要求逐渐收紧,但网约车平台仍存在大量车辆不符、证件不全等情况。
8月22日,交通部运输服务司发布消息称,截至7月31日,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共收到49家网约车平台公司传输的运营数据,收到网约车平台公司传输的驾驶员信息373.4万人、车辆信息413.8万辆。而此前有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130余家网约车平台公司拟开展网约车业务,粗略计算,在网约车监管平台上传运营数据的公司仅占近四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主任李强治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我国网约车司机人数超过3120万人,符合资质的却只有34万人,比例仅为1.1%。截至2018年7月,共有78个网约车平台公司在全国不同城市获得经营许可证,但51%的平台只在一个城市取得了许可证。
今年5月,交通部发布的《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将网约车司机与巡游出租汽车司机共同纳入考核体系。6月,交通部、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事中事后联合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表示,针对网约车平台违法违规行为,各相关管理部门可开展联合约谈,约谈后仍拒不改正的网约车平台公司可能会受到下架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处置。
此外,地方政府在强化监管方面也出台了不少政策。9月1日起,成都将加大对违规的网约车平台公司和驾驶员的查处,对未申请报名参加从业资格证考试但仍从事网约车营运的驾驶员和为其派单的网约车平台公司依法予以处罚。江苏要求网约车运营信息实时接入监管平台,武汉网约车须加装卫星定位和“一键报警”,对认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网约车平台公司依法予以查处,并严厉打击涉及网约车的案件。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国有210个城市(包括四个直辖市及206个地级市)出台了网约车细则文件,覆盖率达62.1%,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其中,29个城市网约车细则在中央政策生效前出台,132个城市的网约车细则在“网约车新政”出台后一周年左右出台。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坚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网约车监管,难就难在“监管网络”上,“网约车监管处于网络环境中,不能完全像监管传统出租车一样进行监管,沟通不畅是影响网约车监管的一大阻碍。此外,我国法律监管对网约车这类新生事物还存在漏洞,监管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性”。
安全与发展如何平衡
网约车监管亟须落地的同时,政策发力还应避免“因噎废食”的情况发生。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市场网约专车和快车用户规模已超两亿。其中,网约车用户(不含网约出租车)规模增长了41%,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增长了28%,网约车日渐成为主流出行方式之一。还有调查显示,年轻白领、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高校学生是网约车的核心用户。这部分人群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也有出行刚需。其中,16-44岁的人群是网约车的主力用户,而25-34岁的人最常使用网约车出行。
“国家还应继续加大对网约车的监管。但监管力度过大,对网约车行业的发展又是不利的。” 赵坚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赵坚建议,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加强对司机抽查的方式,且综合利用网络信息手段,“比如在网约车行驶中,如果司机偏离了此前设定的行程,就自动报警。这是现今的技术手段可以解决的”。同时,还需要企业提高自律。“当然,网约车还在发展中,要求过高不但不利于网约车发展,还很难实施。”赵坚表示,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网约车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共享经济本身存在问题的缩影。
这一背景下,监管政策引导网约车企业进一步规范平台建设,实现监管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成为重点。目前,市场上主流网约车企业已经在平台页面设置一键报警、紧急联系人等紧急求助机制。首汽约车等网约车平台则对车辆和司机的准入设置了高门槛,司机多为企业员工,并要经过统一培训上岗。
而各地也在探索网约车监管的新路径。例如,杭州在试点网约车和巡游车“两证合一”政策,将网约车和出租车一同纳入规定管理对象。取得了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的驾驶员,也可以直接申请开出租车,反之亦然。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更好地平衡管控和更好地提供服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监管部门需要给网约车一个过渡窗口期,管理不能太急。同时也要推动出租车和网约车的融合,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新局面。宋媛媛/制表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于新怡 魏蔚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