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将推进智慧家居建设,普及光纤宽带入户,建设数字家庭,实现三网融合,提升家居生活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消费。推进智慧健康医疗和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推进慢病健康管理、为百姓的生活提供智慧化服务
“民生八字经——衣食住行医教保业”。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而城市信息化建设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一种尝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这“四化”同步发展。
在厦门,市民可以用手机实时查看路况、公交到站情况,给爱车加油付款;通过手机预订电影票、购买汽车票动车票;光纤入户,WIFI上网;网络预约看病,教育云取代黑板粉笔;住在智慧社区,借助信息化实现彼此零距离沟通——这些都成为人们爱上厦门的理由,也成为“智慧厦门”城市信息化建设工程的缩影。
厦门市的信息化建设正成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可以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让百姓生活得更美好。在“智慧厦门”建设过程中,市信息化局力争做好每一项工作,努力服务好广大市民,让每一位厦门人都能切实感受到智慧厦门所带来的信息化盛宴。
智慧医疗:就诊时间缩短2小时
在厦门的多家医院记者看到,以往长长的挂号队伍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自助挂号机。通过这样的设备,只需刷社保卡,便可完成包括挂号、缴费、取药、打印化验单、购买病历卡等多种功能。第一医院、中山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推行的“预约挂号”和“全程自助”服务,全程数字化管理,市民就诊时间从2-3小时缩短到30-40分钟——这就是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是国内首个投入实际运行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案例,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作为国家区域协同医疗示范工程被称为“厦门模式”,李克强总理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对此做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厦门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政府部门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樊笼,建成了跨政府部门、跨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这也是厦门信息化建设十多年来取得的最为成功的经验。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厦门的信息化建设为继续推行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经验。
目前,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已覆盖了占全市90%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机构(共79家),为厦门市80%的常住人口(约320万)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每月在医疗卫生机构间共享在1.3万人次以上。通过患者健康信息的区域共享,为医生快速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提供了方便,降低了误诊,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重复性用药和检查,在节省诊疗时间的同时,也为患者节约了诊疗费用(每年为患者节约诊疗费用2000多万元)。
厦门市正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智能服务。如通过建立统一电话预约平台,实现现场、电话、网络等多渠道的统一专家号源管理,市民只需上一个网站或打一个电话就能选择不同的医院和科室进行一站式挂号,该平台还能智能提醒其他医院同类专家号号源情况,免除患者在预约时因一家医院专家满号而重新电话预约其他医院专家的困扰。同时,正在建设的医院就诊预缴金区域共享平台,将实现二级以上医院(10个)挂号预缴金账户余额的通用共享和跨医院的流通,预缴金账户还能和患者的银行卡进行绑定,这样患者就不必再在各家医院分别存上一笔或多或少的费用,退费或是转诊就医会更加方便了。
智慧医疗建设也给医院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第一医院,2006年每天的就诊量只有4000人,到了今年的7月份,门诊人数已经翻了一番多接近了一万人,但医院门诊大厅挂号窗口的排队人数不会超过5个人,大部分患者通过网上或电话预约、自助式挂号、缴费、检查、取药,快捷又方便。信息化建设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患者滞留医院的时间大大减少,原设计规模为2500人的第一医院门诊大厅承担了近4倍的服务人数,节省了再盖三座门诊大楼的经费!
智慧交通:交通出行一手掌握
市民只要通过手机上网,就能实时了解厦门全岛各主要道路的通畅情况和各路公交车的位置及实时到站的情况。在解决“出行难”问题上,我市建设了手机电子站牌服务系统,通过整合7500辆公交、BRT、出租车的GPS车辆运行数据,建成“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平台”,率先在国内推出覆盖全市所有公交线路的手机电子站牌服务。如今,每天乘坐公交车出行的200多万人次中,手机查询公交电子站牌的超过70多万人次,已经成为公众出行的好帮手,为乘客节约了60%以上的等车时间。7月相继而至的“苏力”和“西马仑”台风暴雨,造成了厦门多处路段积水,部分路段拥堵严重,实时路况这时成为行车出行的得力助手,同样的通过手机地图、手机微媒体(微信、微博)即可随时了解前方道路的通畅性,及时调整行路路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在全国第一个开通交通微信平台,利用微信的庞大用户数量及便捷的图文声传播方式,实现了交通路况信息的实时互动:市民只要关注了“厦门市智能交通控制中心”这一公众账号,既能查询实时路况、交通违法信息,又能上传交通拥堵情况、传送路面画面,交警部门可在第一时间获取这些信息用以辅助交通管理决策。目前,该微信用户数为19万,被称为“中国政务微信第一大号”,厦门每4.3个驾车人便有1个订阅。其具备的路况推送、拥堵上报、违法查询等功能,受到市民大力推崇,被国内主流媒体评为最具创新与实践应用的政务微信账号。
厦门还是国内最早大规模成功发行车辆RFID(电子标签)的城市,通过不接触感应实现大桥、隧道出岛的不停车收费。目前全市90%以上的机动车安装了该电子标签。通过布设采集设备,实现了全市74个路口交通信号灯的联网联控,实时反映道路车流信息,从而计算出各时间段的通车数量。这一数据可用来更科学地设置红绿灯,使其更加聪明。通过自动识别车辆RFID能实现智慧停车,车辆通过停车场的卡口时不用停车取卡,通行效率提高了27%以上,现已在机场、软件园二期、中山医院嘉禾园、厦门大学和人民会堂、仙岳路高架桥下及部分居民小区等地的停车场使用。
智慧图书馆:一个图书馆当七个用
手持一张社保卡,市民就能在全市87家联网公共图书馆内实行“一卡通用”和“通借通还”,厦门是国内首个实现全城“通借通还”的城市。我市建成了以市图书馆为中心、各区图书馆为分中心的区域图书馆群,实现中心馆与各馆之间的互联互通。市民自助借换书率超过90%,图书流通率增加了七倍,这样的概念相当于建了比原来大7倍的图书馆。其中,市图书馆总馆年文献外借册次和人均外借文献册次连续4年居全国237个公共图书馆前3位和第1位,是目前国内办馆效益最高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按几个按键,只要几十秒,一本书就从出书口“吐”了出来。这是记者在“24小时自助图书馆”看到的一幕——自助图书馆也为市民提供了随时还借书的便利。自助图书馆还和全市图书馆联网,借阅者在任意一台设备服务点借阅图书,可以在任何一台设备点归还,不受地域限制。
此外,市民还能在任何地方通过互联网,使用社保卡账号登录网上图书馆,免费享受图书馆40个T的数字资源,这是厦门人独一无二的福利。
智慧政府:迈向4G高速无线城市
2008年,厦门市政府与福建移动合作,开通了全国第一个TD-SCDMA(3G)无线城市,在国内开创了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要应用内容的无线城市建设新模式。在无线城市平台上,开发各类电子政务和便民利民公共服务,为市民提供均等化服务,目前应用超过340项,月访问量现已超过680万人次。厦门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手机数据流量超过短信收入的城市,无线城市带动了中移动、中电信手机动漫基地落户厦门,拉动终端、软件、动漫等相关产业年均增长超8亿元,率先在国内实现了信息消费的突破性增长。目前,国家工信部在我市开展的TD-LTE(4G)规模试商用工作推进顺利,实现了厦门岛内90%以上的网络覆盖,无线城市传输速度提高了近20倍,厦门无线城市迈上了4G新台阶。
智慧教育:山村学生听名师讲课
今年,市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同安区政府和中国电信厦门分公司共同启动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工作,将持续三年支持同安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教育云平台,城区的优秀教师课堂可通过录播系统直达农村等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其他学校的老师、学生可以远程参与互动。
3月19日,在同安阳翟小学的“智慧教室”里,黑板被电子白板取代,教师用“电子圆规”触控画圆,学生则用手中的“遥控器”回答,老师可通过电子白板知道谁答对谁答错。这一神奇的“教室”来自云计算的功劳,也就是“教育云”。
从去年开始,翔安区率先在新店、内厝2所中学共69个班级进行优教“班班通”试点建设。今年9月份,新学期开学后,翔安区1337个班级的“班班通”项目将开始启用。优教“班班通”系统打造电子教室,彻底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真正使课堂数字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学生学习兴趣化,实现教学环境信息化。思明区、湖里区、海沧区部分学校也开始试点“班班通”。
教育云中的“翼校通”平台还能实现自动考勤和向家长发送报安短信,家长可通过平台随时掌握孩子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家庭作业等各种最新信息。通过这些技术,城乡教育资源的鸿沟缩小了,促进教育水平均衡发展。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