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中央“两化融合,五化并举”的战略方针,切实加快我市信息化工作步伐,全面提升我市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信息化工作的重要部署和《郑州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建设纲要(2009-2020)》(郑发[2009]3号),现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把信息化放在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
1.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信息化引领时代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必须把信息化工作放在优先位置,抢占未来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作,是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手段,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和谐社会的有效方式,是转化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
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信息化是实现“三化两型”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要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就必须着力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利用力度;要建设生态型、创新型的新郑州,就必须积极推动社会事业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的全面发展。
2.不断增强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紧迫感。当前信息化已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具有关联度高、覆盖面广、渗透性强的综合效应,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谁能抓住信息化发展浪潮带来的机遇,谁就能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经济投入、发展水平、运行机制、应用效果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与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形势和建设信息化强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郑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总体性、根本性的战略机遇,也为我市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带来了发展空间,注入了新的动力。全市上下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的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和省市的部署上来,增强信息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用长远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大胆的创新、科学的发展来通篇谋划和全面推动我市信息化工作的新跨越。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3.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信息社会”和“数字郑州”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的具体要求,以“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强化保障信息安全,全面推动社会信息化”为工作重点,把信息化放在全局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的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以构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环境为基础,以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普及信息应用服务为核心,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为关键,以健全信息安全体系为保障,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信息化,实现我市信息化工作的特色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4.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强化综合协调、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提升,形成领导有力、体制合理、发展协调的信息化工作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管理。
——资源共享、加强整合。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打破条块分割、促进互联互通、建立共享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突出应用、务求实效。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规范标准、确保安全。加强信息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把信息安全放在信息化发展的突出位置,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信息化全面健康发展。
5.工作目标
——近期目标(2012年)
到2012年,通过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快提高全市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城市功能数字化、社会生活网络化、政府职能服务化,全市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信息化,信息化综合指数达72%以上,信息化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建成全国区域性信息中心。
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区域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拥有程控交换机容量达到400万门,骨干光缆总长度达到8万公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00万户,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40%以上,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30%以上。
电子政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通过重点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使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和商品化,公益性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市90%以上的国家机关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突破。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各类企业上网率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0%,全市重点产业信息化率达到30%以上。
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贡献明显增大,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信息化对社会进步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国民信息素质和意识明显提高,信息上网、网上办公、网上交易成为普遍习惯,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对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文化方式和交流方式产生全新的变化。
——中期目标(2015年)
到2015年,建成适应我市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统一、高效的网络平台,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能全面体现。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0%以上,信息技术得到全面广泛的应用,市民普遍享受到全面、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建成完善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体系,整个城市的信息化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基本实现具有郑州特色的“智能城市”和“信息社会”。
——远期目标(2020年)
到2020年,全市信息基础设施高度发展,实现各类信息终端的宽带化、无线化、智能化接入,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和谐,城市数字化程度更加高效,社会信息化水平更加完备,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90%以上,城镇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成为全国特色突出、体系完备的信息产业基地。全市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数字化大都市和信息化强市。
三、抓好电子政务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6.坚持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政府办公流程,推进政务公开,实现网上办公和协同办公,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提升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7.建成统一完善安全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加快建设党政机关宽带网络,建成连接省、市、县(市)区、镇(街道)各级党政机关和各部门、各单位的网络平台,加快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之间,市与各县(市)区、镇(街道)之间,市直机关之间办公网络互联,加速实现公文处理电子化、业务管理智能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8.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构建公共信息平台。统一开放的公共信息平台是建立在信息传送网络和国际标准协议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交换和服务的公用设施,是我市公用信息集散的枢纽、互联互通的信关、信息交换的出口。以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积极推进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建设业务功能完善、标准规范统一、管理模式先进、安全措施可靠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应用、城市应急联动、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城市综合管理、企业信息化应用、社区信息化服务、“一卡通”服务、电子商务应用等重点应用系统,形成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9.加快重点业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抓紧制定全市国家机关公共信息、电子交换信息、电子公文等标准,明确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分类、索引、公布和更新等工作的流程规范,形成国家机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机制。重点建设人口基础、法人单位、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企业基础、城市管理等信息资源数据库。
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10.建立完善电子商务体系。规范电子商务秩序,建立完善包括电子认证服务中心、社会信用服务中心、网上金融支付中心、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等支撑体系。依托“数字郑州”,依靠金融系统、大型专业物资系统等企业,建设全市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推进面向企业(B2B)、面向消费者(B2C、C2C)的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的发展。
11.推进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优化业务流程,增强供应链协作能力,着力抓好汽车、铝工业、电力、食品、卷烟、煤炭、服装等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完善面向消费者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在旅游餐饮、批发零售、农副产品等方面实现“一网式”电子商务服务。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知名度高、内容丰富的品牌行业网站。
12.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围绕我市建成“四港一体”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以信息流为导向,集运输、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重点加强我市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实施货物存储、管理、提取的智能化,积极培育以供应链再建和业务流程再造为特点的第四方物流发展。建立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交互的公共信息平台,形成以信息流为引导,信息流、物资流和资金流快速聚集、合理配置的现代物流中心。
五、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13.推进工业信息化。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推进工业设计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自控化、经营管理网络化,推动软件技术、集成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产品与传统工业的衔接,完善改造传统工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快信息技术在汽车、铝工业、食品、卷烟等重点行业的应用,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创新能力、产品市场占有率的“5个提升”。用信息技术提升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的监测监控水平,促进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控制污染,逐步形成循环型、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14.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站,建立完善“12316三农热线”,加强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等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预测和预警系统,实施农村市场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工程,实现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多功能信息服务站。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继续推进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建设。
15.推进服务业信息化。推进金融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业务,完善银行卡信息交换共享系统、电子支付系统和信用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支持发展互联网信息、数字电视、增值服务、网络服务、信息咨询等各种新型信息服务。开发商业、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信息资源,推进传统信息服务业向现代信息服务业转型。
六、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6.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实施“校校通”工程,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力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积极实施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完善科技信息联机检索数据库,为各行各业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加强覆盖市、县(市)区、医院的三级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疫情监控、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包括人口统计、社会保险、劳动就业、公积金管理、社会救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17.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继续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在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推广应用3S(GIS、RS、GPS)等信息技术,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应急联动指挥及智能交通等城市智能化管理平台。抓紧“平安郑州”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国土、房管、交通、公安、市政、园林、城管、环保、水利、地震等领域的专业应用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的集成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
18.推进社区信息化。完善县(市)区、街道办、社区网络基础设施,依托各类基础性、公益性大型数据库,建设社区服务门户网站,整合社区家政、物业、呼叫中心等社区服务资源,实现电子政务向社区的延伸和各项公共服务在社区的整合。构建全方位的社区电子政务、网上社区事务管理、社区信息服务系统和社区家庭智能化建设等信息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查询、远程教育、就业培训、物业管理、紧急救助娱乐旅游等各项社区服务。逐步推行数字化社区(家庭)试点,实施城市“一卡通”便民服务工程。
19.建设先进网络文化。加快广电、出版、演艺、旅游等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音频与视频、移动通信内容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促进信息和文化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有价值的文献、图片、音像资料、档案等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馆。营造先进网络文化环境,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完善互联网对外宣传体系建设,推动网上对国内外宣传和交流,增强我市的国际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七、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20.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结合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政府积极引导与支持,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数字通信设备、计算机整机、交通电子产品、电力和财税行业软件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固态照明、单晶硅等新兴产业。加强产业规划,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高新区、经开区、金水区、郑东新区、郑汴产业带、郑州航空港区集中,打造产品特色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信息产业集群。
21.依托优势发展软件外包业。充分发挥我市在历史文化、交通通讯、产业基础、人力成本、商务成本、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要积极营造软件外包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配套服务、制定优惠政策,搭建协作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和较大国内外影响力的软件外包企业和品牌,重点抓好中国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建设,形成企业的群体竞争优势。
22.依托基地园区做大做强信息安全产业。加快郑州国家级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围绕信息安全产业技术链、产品链和产业链的形成,建成集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企业孵化、评测与认证、咨询与服务、人才培养和宣传教育于一体的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高性能密码机(卡)、加密(安全)芯片、PKI/PMI系统及产品、安全计算机与服务器、可信操作系统、入侵监测系统、会议保密机、反黄专家系统、数字证书系统、网络安全隔离卡、智能IC卡等信息安全产品和系统。
八、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23.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坚持“积极建设,顺应发展,加强防范,确保安全”的方针,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建立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加大信息安全资金投入,强化信息化安全措施,统筹规划容灾备份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安全系统。
24.加快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确定网络和信息的安全等级,建立等级保护制度。建立目标明确、设置合理、反应灵敏、行动迅速、打击有力的网络安全体系。保护重点机关及部门的网络安全和公众网站。大力发展网络安全技术,提高网络安全监管水平。广泛推广使用安全防范软件,鼓励使用国产安全软硬件设备。
25.加强信息安全知识培训。广泛开展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市民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知识水平。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重点行业,要定期邀请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专家传授有关安全知识,选派专门人才接受全面系统的学习培训。开展经常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监督检查。
九、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26.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按照“三网融合”的方向,继续完善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水准、大容量、广覆盖的信息高速公路,构造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框架。对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破除体制障碍,引入竞争机制,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27.优化完善通信网络。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大力发展宽带通信,逐步建成覆盖城乡、能够满足数据和多媒体通信需要的宽带化、数字化的接入网络。积极推动以3G为代表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网、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多元化宽带接入网络,大力发展光纤和无线网络,提供综合化、全方位的网络支撑服务。
28.建设数字化的广电网络。推进广播电视设备由模拟向数字升级换代,逐步普及数字电视,开展视频点播、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多媒体传输等数据传输业务,实施数字电视推广工程,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的目标,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信息化、产业化。
十、政策措施
29.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协调作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进一步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机构和职责建设,承担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规划、管理、监督、服务、协调等职能,加强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以及信息的采集、共享、交换和开发,逐步形成“一个领导小组决策协调,一个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多个管理中心建设维护,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在各市直各部门及重点企业建立信息主管(CIO)制度。各县(市)、区政府和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成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专职机构,落实编制、职能、人员和经费等问题,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30.完善政策法规。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把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加强超前研究,高起点编制全市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加强信息化法规建设,将信息化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出台《郑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和《郑州市2009-2020年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产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共享和交换等领域的法规和制度。制定统一的信息技术规范,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我市地方性标准规范和标准体系,为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依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沟通协调、技术服务、公证监督、维护秩序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和行业自律机制。
31.设立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设立每年额度为5000万元的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引导、奖励、贴息、补助、配套等,专项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市政府相关部门另行制定。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一定额度的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本区域内信息化工作开展。各通信运营商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完善各类骨干传输网络和基础信息网络,满足全市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市场准入,发展多元投资主体,吸收社会资金和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信息化建设领域。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信息产业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32.规范项目管理。凡财政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论证、提出意见,并根据各部门自身情况和业务需要,确定建设标准和达到的效果,由发展改革主管部门立项并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管理后,由财政主管部门按计划拨付。加强对财政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金监督,项目竣工后,应当依法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严格执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质认证制度,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并在其资质等级范围内开展业务。全部使用非政府投资的重大公共基础性信息化工程或信息安全工程,建设单位须报送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33.搭建公共平台。公共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以网络数据整合交流、业务流程集成重组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的城市信息化建设核心基础工程。结合我市发展实际,以信息资源整合为切入点,加快启动“数字郑州”工程建设,由各级政府主导,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相关单位配合,通信运营商支持,建设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信息平台,并保持上下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对本行政区域内各部门已建的信息系统,在必要的安全保密条件下,根据其工作性质、业务范围、网络结构、建设规模等因素,逐步将各个信息系统纳入公共平台;对于将要建设的信息系统,必须依托公共平台为基础进行建设,坚决杜绝重复建设,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让政府有效资源最大程度为社会和民众服务。
34.建立评估机制。在信息化工作中引入评价、竞争、激励机制,把信息化工作纳入各部门及各县(市)、区的综合考评范围,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制订完善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和量化标准体系,提出具体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定期定量进行考核评价。组织人事部门要把掌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程度作为各级公务员录用、晋升、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以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发展的需要。
35.强化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有效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普及公务员和社会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引导本地大中专院校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重点培养服务外包、信息安全等领域紧缺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选拔德才兼备、有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干部充实到信息化相关部门和岗位。建立有效激励和分配机制,引进一批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吸引国内外信息产业带头人、高级软件开发人才和国际化管理团队来我市创业。充分发挥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提高我市信息化工作中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
36.扩大宣传合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舆论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举行各类活动,宣传有关信息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调动个人、家庭、社会团体学习和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产业企业到我市投资建厂、建立研发机构。组织召开全市的信息化工作会议和信息化专题讲座,开展信息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推广信息化工作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信息化、参与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