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的“地上世界”,大家熟知的一些知名移动应用带动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而在“地下世界”,有很多恶意程序通过窃取用户手机和账户信息,恶意营销、追求不正当的经济目的,损害着网民的切身利益
近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在2014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2014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环境治理报告》。报告中,几组数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今年上半年,新增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超过36.7万,移动恶意程序99%以上针对安卓平台,恶意扣费类程序占到62%以上,超过300家应用商店存在移动恶意程序……
当前,全球互联网正在掀起新一轮创新和变革的浪潮,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复杂性、危害性进一步显现。据悉,工信部将研究制定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管理办法。
你的手机正面临危险
2014年上半年,传播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网站域名811个,超过300家应用商店存在移动恶意程序
据了解,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27亿,安卓系统用户占大多数。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工程师何能强介绍,移动互联网里有两大核心因素:应用商店和应用程序。目前,国内传播移动应用程序的网站域名有1.9万个,活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高达600万个。国内超大型的应用商店有两家,大型应用商店数量有14家,八成以上的移动应用程序存于大型和超大型的应用商店里。
2014年上半年的监测数据显示,1.9万个网站中传播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次数有4.3亿次,其中84%的移动应用程序从0.3%的应用商店里下载。
“目前移动互联网应用商店的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的二八定律”,何能强说,“对于主管部门来讲,治理好占总数0.3%的50家大型热门应用商店,就是治理好80%的应用商店”。
何能强将移动互联网虚拟环境的生存法则比喻为“地上世界”和“地下世界”,“在‘地上世界’,大家熟知的一些知名移动应用带动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而在‘地下世界’,有很多恶意程序通过窃取用户手机和账户信息,恶意营销、追求不正当的经济目的,损害着网民的切身利益”。
目前,手机网民使用的操作系统多为安卓系统,而移动恶意程序99%以上针对安卓平台,其中恶意扣费类的程序占到62%以上。“可以看到黑客制作恶意程序带有明显的趋利性”,何能强说,一旦用户安全意识放松,就可能在应用商店里下载到恶意程序。
2014年上半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发现,新增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超过了36.7万个,恶意程序增速有所放缓,但数量仍居高不下;传播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网站域名811个,超过300家应用商店存在移动恶意程序。
网络安全遭遇严峻挑战
专家预计未来两三年内,移动应用漏洞或会呈现大规模爆发趋势,大数据成为黑客攻击目标
2012年上半年,一个仿冒微信客户端的恶意程序被举报。其程序界面与官方微信并无二致,但启动后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手机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并发送到指定信箱。仅这一个恶意程序,感染者就超千人。
据了解,这个“冒牌微信”经过了加固。所谓加固,是指由于安卓应用程序容易被篡改,应用程序通过代码混淆、校验、加密等手段,实现防反编译、防篡改、防测试等目的。但是这种正当技术却被黑客滥用,使用到恶意程序里以对抗安全检测。
2014年监测到的互联网上加固的安全应用程序超过7万个,恶意程序有7千多个。除此之外,还有“手机预装马”等手段入侵用户客户端获取个人信息。
20年来,恶意代码在不断变化,目前仍然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据了解,网站中有漏洞的比例高达65.5%。奇虎360公司首席隐私官、首席技术官谭晓生介绍,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天然存在缺陷,安全性比较差。随着我们对于信息化的依赖越来越高,程序量越来越大,漏洞也会增多。“预计未来两三年内,这种漏洞或会呈现大规模爆发趋势。”
数据显示,互联网上的数据量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每两年翻一番,而目前全球互联网90%以上的数据是近几年才产生的。腾讯高级副总裁丁珂表示,目前大数据也成为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从今年以来发生的“携程拖库”等事件可以看出,黑客利用大数据分析向企业发起的攻击更为精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社交网络成为黑客攻击和网络犯罪的新途径,云应用的进步加大了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和事故处理的难度,移动支付安全和移动终端漏洞成为安全新课题。”丁珂分析。
不可重发展轻安全
安全问题不解决,信息化发展越快,威胁也许就越大。应从国家层面加大对网络安全统筹、协调、指导的力度
目前,我国网络安全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重发展轻安全的思想还普遍存在,网络安全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网络安全技术能力和手段不足,关键软硬件安全可控程度低等等”,工信部通讯保障局网络安全处处长付景广说。
针对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的安全挑战,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春晖认为,安全比发展更重要,“没有安全怎么能发展?如果安全问题不解决,信息化发展得越快,威胁也许就越大”。
在丁珂看来,目前,传统的端级防护、单点布防安全解决方案能起到的作用很小,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单独对抗大数据安全的全面挑战,安全产业链协同成为必然趋势。“开放是前提、法律是保障、技术是支撑,信息安全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管控之下,由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开放安全数据和技术能力。”
付景广认为,基础设施安全是网络安全的根本,所以首先要大力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互联网业务系统安全防护。基础电信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安全和动态防御能力,“应用安全可控的软硬件产品,加强关键设备采购前的安全检测,开展网络和系统上线前的风险评估,开展业务应用程序原代码安全检测,强化漏洞信息的跟踪、研判和风险评估”。
由于网络安全具有高度的攻防对抗特点,付景广认为应当着力提升重大突发网络安全事件应急能力。特别是对于黑客地下产业链、移动恶意程序等危害公共安全和用户利益的问题,“企业、用户要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相关部门也要完善对钓鱼网站的监测与惩治机制,加强网络犯罪线索的分析挖掘,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尽快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动机制”。
为净化互联网环境,今年4月,工信部启动了打击治理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专项行动,发现和下架了一批恶意程序,同时深挖相关利益链条,及时将违法犯罪线索提交公安机关。
“下一步,工信部还将研究制定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不断探索建立第三方安全检测机制等”,付景广透露。
“如今的网络边界越来越模糊”,是专家们的普遍共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逸认为,“在网络空间存在着能力边界的问题,表现为能力有多强,边界就可以伸到哪里去。目前,网络安全问题实质是能力分配的不对称,以及运用能力方式上的问题。中国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来确定安全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有50余个国家都制定和发布了网络安全战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与社会发展所所长张力表示,应当从国家层面加大对网络安全统筹、协调、指导的力度,探索总结网络空间发展规律,维护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权利。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