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可穿戴设备日渐兴起,个人市场逐步开始使用。那么,对于运营商的行业信息化市场,可穿戴应用意味着什么?是否可以形成一股新的推动力?
可穿戴设备方兴未艾
Stragtegy Analytics把可穿戴设备定义为穿着在身体或服装之上的独立信息终端,或者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交互的信息终端。按照可穿戴产品佩戴部位及形态分类,头部有智能眼镜、智能头盔、智能头箍、智能耳环;躯干部位有智能服装、电子纹身、智能腰带、智能纽扣、智能项链等;手臂有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戒指、智能臂环等;腿部有智能跑鞋、智能义肢等。
自从2012年谷歌发布谷歌眼镜概念以来,各种可穿戴设备风起云涌,掀起了一场可穿戴设备风暴,且愈演愈烈。目前,涉及电子、软件、系统集成、平台服务甚至个人消费领域的销售商和特定行业的供应商都开始投入可穿戴技术的研发、制造及应用。根据ABI发布的2014年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2013年医疗保健类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300万,ABI预计2014年该领域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突破2200万,2015年突破3400万。而健康运动类可穿戴设备在2013年出货量为3200万,预计2014年达到4200万,2015年突破5700万。
为行业信息化注入新动力
可穿戴设备应用领域广泛,很多专业联盟、政府部门开始制定相关规范和政策。尤其是在移动医疗领域,影响较大的有蓝牙联盟医疗装置工作小组专门为医疗数据的传输制定的HDP(Heath Device Profile)协议、Continua Health Alliance制定的“Continua 2012设计指南”、 美国FDA在2013年9月正式发布的移动医疗应用(MMAs,mobile medical apps)监管指南等。从使用场景来看,目前各大公司对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实际上把可穿戴设备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一种通用性设备,其应用是对智能手机的替代,满足用户的多项需求;另一类是专用型可穿戴设备,针对人群某个需求深入渗透,只解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它能提供的服务更加深入和贴心,能让用户“更清晰地看清自己和世界”。
在目前的应用市场,通过将传统设备及终端替换为可穿戴设备,即可衍生出众多新的使用场景和业务模式。例如,在传统的家庭医疗中,使用者需要背着各种检测设备、定制或者专用的医疗通信设备,通过网关才能实现完整功能。而通过将各种检测传感器(心跳、血压、重力加速度等)集成为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通过连接手机即可完成数据记录、远程检测及诊断、照护报警功能。同时,后台也可以提供各种附加的增值服务,例如定位报警、健康报警、跌倒指示、实时远程诊断等。健康运动市场则将原来单纯的计步器发展为具有社交功能的各种运动手环,让使用者由原来的单一数据阅读转变为社区社交竞赛,并可能由专业教练提供运动计划,使参与运动的人增加兴趣。
专业市场通过使用可穿戴设备,可在消防、现场执法等领域提供更多的应用,例如集成摄像、录音、环境监测的智能眼镜、头盔、外套等,提供现场记录监测,做到实时监测和记录。
在可穿戴设备应用中,运营商可提供的方式众多。除了提供传统的通道服务外,已有一些运营商利用自身的平台运维优势,尝试将各种可穿戴技术应用到行业信息化服务中。推出了定位跟踪报警智能手表、用于仓储管理(条码/二维码扫描)的智能眼镜、可以实时对显示的外文文字进行翻译的智能眼镜等。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将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移动宽带网络结合,会有更多的信息化行业应用出现在世人面前。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