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创新概念已经推行实施了相当一段时间,“看病似打仗,挂号如春运”的现象逐步得到改善。日前,《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互联网+医疗”有望改变中国就医现状。
“互联网+”下的远程医疗
当前,“互联网+医疗健康”蓬勃发展,特别是远程医疗已经成为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重要形式。
湖南益阳的安女士患怪病多年,每到夏天时,身体一侧流汗,另一侧干燥无汗。8年奔波多地10余家医院,都无法诊断该罕见病。后来,她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的“精准预约”服务找到了对症专家,并在次日通过远程问诊功能,与该医生进行了交流。在前往医院就诊后,确诊为交感神经异常,服药后症状得到改善。
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司获悉,2017年,全国远程医疗协作网已覆盖了所有地级市和1808个县的1.3万余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6800万例次,其中包括所有国家级贫困县,有力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为缓解边远、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看病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中日医院院长孙阳告诉记者,目前,中日医院远程医疗网络已覆盖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包括澳门)近3000家医疗机构。自2015年以来,中日医院年平均远程会诊量超过5000例次,患者不需要四处奔波求医,在当地就能及时获得正确的医疗照护,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据不完全估算,累计为基层患者节约综合就医成本约7000余万元人民币。
“互联网+”下的医联体
据悉,甘肃省农村居民距最近医疗点平均在3公里以上,看病山高路远。甘肃省互联网医院把远程医疗设备接入庆城县人民医院等老少边穷地区县医院,通过远程会诊等技术,自上而下将专家资源辐射到县级医院、基层社区、卫生院,建立市县乡三级医疗协同体系,极大缩短了就医距离。
微医创始人廖杰远表示,“互联网医联体”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抓手。从2010年至2017年底,微医平台目前在30个省(市)连接了2700多家医院的信息系统,在线专家超过22万人。目前已帮助全国100多家公立医院建立了互联网医联体平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曾指出,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把资源更加合理地配置,特别是偏远地区、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有利于改变卫生资源不均衡的情况。
“互联网+”下的便民惠民
“以前去医院挂个号要起很早,而且还未必能挂上。”北京的黄女士日前告诉记者,现在通过手机软件、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就能实现网上预约挂号,还能精准到某个时间段,真是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现在,很多医院开发了自己的手机APP,有了自己医院的信息平台,为患者提供挂号预约等便捷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北京、浙江等一些地方还开发了全省(市)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患者可以使用手机在移动端解决挂号问题。
“此外,我们还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让预约的时间精准到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之内,在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医院可以对就诊高峰进行重新调整。我们还推出移动支付、诊间结算、在线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导医服务、健康信息推送等服务,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焦雅辉说。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