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高新区是1988年启动筹建的河南省第一家开发区、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高新区、是201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党的十九大以来,郑州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制定了《关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开启全面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征程的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郑洛新自创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自创办、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实施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出台了全省首个开发区层级的法律规章《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行规定》。
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历次全会精神过程中,对郑州高新区发展战略再审视、再深化、再提升,进一步坚定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功能定位、国家自创区“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使命任务,明确2025年基本建成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奋斗目标和“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的主攻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践“围绕产业链,布局科创链,完善金融链,强化政策链,建设更加宜居宜创宜业智美新城”的“四链一城”实践路径,着力推进高质量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更好地肩负起带动郑州西部区域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美丽城市、打造美丽生活的龙头责任,在郑州西美新布局中当好增长极、发动机,努力在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精密测量为重点的北斗应用、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4个领域勇当全国排头兵、领头羊,在郑州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实现更加出彩进程中担当高新责任、奉献高新智慧、作出高新贡献。各方面工作都实现了长足发展。
■关键词:跨越发展
主要指标大幅增长。2019年与自创区获批时的2016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由264.27亿元增至496.24亿元,增长88%;全社会研发投入由17.17亿元增至49.57亿元,增长18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68.8亿元增至103.89亿元,增长51%;全口径税收由88.29亿元增至145.68亿元,增长65%;新增市场主体3.05万户;高新技术企业由405家增至823家,增长103%;科技型中小企业由434家增至1399家,增长218%;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由120家增至233家,增长94%;备案新型研发机构由3家增至11家,增长267%;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由4家增至10家,增长150%;国家级创新载体由9家增至22家,增长144%。
“四个一批”加快推进。创新型龙头企业增至14家,占全市58.3%、全省14%,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40.2%、全省17.2%,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市的37.8%、全省16.5%;引进新型研发机构11家,与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签约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级研发机构由17家增长到26家,国家级孵化载体由6家增长到22家,占全市64.7%、全省14.4%;承担郑洛新自创区首批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9个,占全市69%、全省31%;三年累计113家人才团队获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三年共有102名高层次人才通过郑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稳步建设河南省首个5G应用协同创新示范区,专利申请量连续4年过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100余件也在全省遥遥领先。
开放创新硕果累累。创新推进波士顿、牛津、慕尼黑、以色列四个海外节点链接国际创新资源,与猪八戒网合作搭建大数据平台、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上线运行,积极对接中关村开展优秀人才交流、孵化和推介省内优秀技术项目。谋划了世界传感器大会、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等一系列战略平台,开展“走进中科院”“走进重点高校”和“走进资本市场”等系列活动,为高质量发展集聚了高端创新要素。中科院微电子所、苏州医工所、紫光集团智能终端全球总部、新华三大数据公司全国总部、优路全国创新中心及运营总部、固高郑州智慧产业研究院、中国长城(郑州)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关键词:全面优化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物联网、电子信息、北斗应用、新材料为主导的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集聚了汉威电子、新开普、新天科技等传感器行业知名企业,新华三、启明星辰等网络安全领军企业,阿里、腾讯、猪八戒网等云计算和大数据龙头企业,天迈科技、威科姆、思维自动化等北斗应用技术头部企业,国内通信三大运营商全部在郑州高新区布局数据中心,获批“全国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加快建设,“强网杯”一赛一会一展成为国内网络安全风向标,连续两届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初步搭建了涵盖科技金融中介平台、政策性金融供给端、市场化金融供给端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上线中部第一个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设立运营母子基金,设立7支国有子基金,规模20亿元。设立省内第一家区级风险补偿池、第一个应急转贷资金。集聚了金融机构127家,40家创新类券商及50余家机构入驻,搭建了挂牌公司服务协会、全景路演中心等服务平台。累计助推15家企业主板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76家、数量全市第一。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连续两年上榜中国母基金联盟榜单,参股基金总规模21.6亿元。已经形成了76家新三板企业、448家四板企业、1家准独角兽企业、6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8家瞪羚企业及74家潜在瞪羚企业和823家高新技术企业、1399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593家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入指认证企业共同构成的投资标的体系。
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围绕“金梧桐1+6+N”政策体系,密集出台了“企业梯度培育双十条”“智能传感器十条”“网安十条”“北斗+十条”“大数据产业政策”等11项创新型政策。2019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瞪羚企业认定及培育办法》《加快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的若干政策》,获省科技厅的高度认可和采纳推广。全省率先推出并试行新型产业用地(M0)试点政策。紫荆科技园、天健湖大数据产业园成为河南省首次落地的新型产业用地项目。每年设立1亿元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券,在全省率先通过前补助方式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在创新发展中购买所需的专业化服务。
■关键词:夯实基础
城市环境逐步改善。“三项工程一项管理”提速增效,序化洁化绿化亮化有序推进,建成区面积62.14平方公里,比2016年新增17平方公里。辖区39个行政村均已完成村庄拆迁,13个行政村全部回迁,8个行政村已实现首套房回迁,累计回迁群众5.4万人。新建公园游园92个,新增绿地面积649万平方米。须水河带状公园完工、天健湖公园建成开放,“西美”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19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8天,取得历史性突破,获评土壤污染防治优秀单位、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良好单位,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更趋协调融合。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45.1%,新开工建设幼儿园9所、中小学12所,新增学位2.4万个,群众优质教育获得感更强。沟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郑州西区中医院、梧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增长至40%。先后举办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赛、全民运动会等体育文化活动;做好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服务保障工作,管委会被省委省政府记集体二等功,社会事业局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20个部门被省、市表彰。
■关键词:探索创新
“高新样本”亮点突出。秉持国家自创区“先行先试”的使命,郑州高新区在不断发展实践中,各领域也探索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举措,为自创区建设蹚出了新路。
一是全省首个开发区《暂行规定》获批实施。河南省首个开发区层级的法律规章《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行规定》已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了管委会派出机关的性质,同时以授权为主、委托为辅的形式将4982项行政权责事项赋权给郑州高新区管委会,各项支撑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制度得以实施。
二是全省新型产业用地(M0)试点落户。2018年12月,《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产业用地试点的实施意见》获得市政府批准,标志着河南省第一个明确针对新型产业用地的试点新政正式落地郑州高新区。郑州高新区首批新型产业用地(M0)试点项目紫荆科技园、天健湖大数据产业园,成为河南省首次落地的新型产业用地项目。
三是企业上市挂牌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培育上市公司14家,全省占比近17%;2019年郑州高新区“天迈科技”成为郑州市第一家主板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全省占比近25%;四板上市448家。
四是知识产权优势持续聚集加速转化。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区、河南省北斗导航试验区。专利申请量连续4年过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100余件在全省领先。2019年在全省率先成立“郑州高新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基金规模达到2亿元;联合10余家商业银行建立1亿元知识产权风险补偿池,质押融资累计17769万元,有效解决了基金投资过程中风险分担问题。
五是企业服务模式不断拓展深化。持续深化企业家(科学家)接待日活动,管委会与园区运营中心两级联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解决了一批事关企业发展的棘手问题。牵头试点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形成了“事前联合辅导、事中并联审批、审批过程帮办代办”的服务模式,获得省住建厅肯定。率先在省内实施企业开办“一件事”零成本一日办结,实现不动产登记交易业务24小时自助办理、发证。
■关键词:稳中有进
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统筹。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郑州高新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郑州高新区反应早、行动快,提前部署防控力量,大年初一决策全员归队、停休参战。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扛责在肩,一大批基层工作者不畏艰险、真诚奉献,社会各界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奋力取得疫情防控的决定性成果。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率先出台“抗疫八条”等政策,开展“三送一强”服务行动,复工复产“抓两头促中间”、应急转贷周转资金、风险补偿池等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取得了疫情稳定可控、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恢复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区GDP增速0.1%,增速居全市第4位,实现由负转正,高于全市0.3个百分点、全省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2%,其中二季度当季增长8.3%,较一季度提高28.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7亿元,增长2%,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4亿元,增长4.5%,高出全市3.8个百分点。新签约项目7个,完成全年目标的66%;其中主导产业签约额184.35亿元。重点项目推进有力,联审联批任务4月底清零,34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复工,已完成投资104.3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51.1%。“四个一批”持续提升,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0家,4家企业获批省级星创天地,24家挂牌企业入选创新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80%以上政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实现全流程“一件事”零成本一日办结。
下一步,郑州高新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和郑州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牢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郑洛新自创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部署,把牢“一个方向”,做到“三个坚持”,突出“五个更加注重”,紧紧围绕“控、保、稳、进、抬、扛”六字要求,处理好“保与稳、稳与进、进与抬”三个关系,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全面做好“六保”工作,补短板、强优势,强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统筹,按照市委市政府明确郑州高新区发展“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精密测量为重点的北斗应用、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坚持以科创为引领,通过“院校+赛事展会+产业”模式,推进信息安全与智能传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规模、上水平,努力在郑州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担当高新责任、奉献高新智慧、作出高新贡献。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