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存量时代开启,新增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城市空间增长的重心由过去的外延式扩张转变为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城市更新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过程,通过对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要求的存量资源进行重建、整治和功能提升,从而提振城市产业、激发城市活力、改善城市环境、传承城市文脉、创新城市治理。当前,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规划”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近年来,河南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生态逐渐好转,人居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但同时,城市发展大多仍存在重增量轻存量、重新城轻老城、城区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功能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管理方式粗放、城市病突出等问题,城市更新需求迫切、任务繁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科学化的城市更新机制,营造优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我省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完善政策规划体系
针对目前顶层设计的缺失,要尽快编制全省城市更新指导意见,各市的专项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方案,加强城市更新规划与交通、产业、生态环境等相关规划、计划的衔接,推进“多规融合”。细化完善城市更新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上层协调制度,加强部门协作,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对相关规定进行修订清理和动态调整。土地方面,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合理提高城市更新项目合法用地比例。金融方面,设立省、市、县(区)级城市更新专项资金和城市更新基金,给予税费优惠,支持金融产品和投融资模式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人才方面,建立专业人才引进管理机制,支持相关部门、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城市更新规划、管理团队和人才,完善薪资待遇、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措施,加强人才技术培训。
明确分区分类实行目标
城市更新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区域特点,确定实行目标。从城市能级区分,中心城市郑州要提升站位和标准,全方位、高水平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影响力、竞争力;区域性中心城市要着力重塑良好的空间秩序,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和承载能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乐活之城;县(市)级城市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直接发展需求,通过项目带动,充分发掘、高效利用当地资源,突出城市特色。从城市类别区分,按照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传统农区的城市,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旧村庄改造,补齐发展短板,改善人居环境;生态功能区的城市,要注重涵养资源,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优势产业,保障生态安全;资源转型区的城市,要加快产业更替和转型升级,释放落后产能占有的低效的城市土地、空间、要素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市重新整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挥重点项目示范带动作用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综观推进得较好的地区,大多采取重点行动计划等形式,率先展开试点项目,为后期选取项目、优化措施、解决问题提供可行性方案。有鉴于此,我省也应根据发展需求,以放大格局、聚焦提升、内外兼修、突出重点为思路,探索城市更新示范、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不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循序渐进推进实施。现阶段,要聚焦现状较差、民生需求迫切的热点、难点项目,优先推进城市产业、老旧小区、交通道路、自然人文景观、生态系统、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更新迭代,树立示范标杆。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促进高端优质资源要素集聚,带动城市更新全面开展,持续释放存量资源潜能,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
强化长效运管机制
确保城市更新取得实效,必须统筹各方力量,建立健全部门联动的管控机制,形成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建立和完善城市更新全链条的更新申报机制和项目监督机制,加强项目检查、考评,并为项目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做好协调服务,促进项目实施规范有序。搭建沟通政府、规划师、市民、开发商、代建方的平台,建立公共咨询委员会机制,广泛吸引专家学者、社会组织、民间力量等参与其中。建立设计方案优选和评审机制,严格把关、层层筛选,提升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品质。拓展融资平台,建立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城市更新的激励机制,加强政府与市场的协同联动,为城市更新提供长效动力。
(作者郭丹丹,省委党校)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