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装备的盾构下线数量超千台,郑州宇通的新能源客车远销海外,汉威科技的气体传感器国内热销……“郑州创新”成果在国内外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国智能传感谷落地,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建成,“全国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批……一批新兴主导产业快速成规模上水平,正在形成新的“郑州优势”;
建设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率先启动智慧高新实验场,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让创新的活力迸发;
2016年4月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郑州市科技创新工作迈入新征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片区(以下简称“郑州片区”)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郑州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改革,聚集创新资源,优化双创环境,示范带动郑州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
创新驱动辐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郑州片区确立了“一区四园多点”的整体框架,即以高新区为核心区,以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金水区为辐射园区,以40个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辐射单元。围绕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一条主线、二力联动、三大创新、四个一批”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建设国家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为主线,引进和培育创新资源联动,坚持开放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三大创新,加快扶持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机构),细化形成覆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科技金融等全链条的“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谋划建设“中原科技城”“鲲鹏小镇”“高端新型研发机构集群”等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建成投用国家知识产权河南审协中心,加快打造沿黄科创带,推动构建“一廊两翼四区多点”创新发展格局。
五年来通过落实自创区政策,郑州片区集聚了全市74.2%的高新技术企业、70.1%的科技型企业、72.1%的新型研发机构、51.5%的高层次人才团队、70.5%的创新创业载体、65.1%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带动全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取得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18家,科技型企业达到7846家,累计建成各类研发平台3680个,累计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43个,全市引进境内外高层次人才1042名、项目团队413个,科技孵化载体增长到255家。2019年自创区增长研发投入经费占全市增长的80%左右,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27.8%,高于全国15.3个百分点、全省9.7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236.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超过2%,实现里程碑式突破。专利授权量超过5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2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12亿元。
砥砺奋进核心区综合实力全面跃升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郑州高新区在全国169家高新区排名中由第23位上升到第17位,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均位列全国第12位,在首次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位列全国387家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第45位。GDP从219.5亿元增长至515亿元,增长1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86亿元增长至137.8亿元,增长60.2%;企业数量由11971家增长到45029家,增长276%;全口径税收由69.51亿元增长至100.7亿元,增长44.9%;全口径财政收入由79.4亿元增长至139亿元,增长75.1%。
创新发展引领带动。“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由12.85亿元增长至49.57亿元,增长21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60.45亿元增长至110.3亿元,增长82.5%;年专利申请量由10501件增长至16284件,增长55.1%;年专利授权量由3661件增长至10217件,增长179.1%。创新引领型龙头企业由4家增长至14家,增长250%;高新技术企业由180家增长到1123家,增长523%;科技型中小企业由310家增长到2103家,增长578%。国家级孵化载体由6家增长至22家,增长267%;双创载体数量由17家增长至72家,增长324%;在孵企业由2000家增长至3730家,增长87%,在全国169家高新区中排名前五;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新型研发机构从0增长至20个,占全省总量46%,与浙大、地质大、郑大、信大等国内一流高校,中科院微电子所、医工所、计量所等大院名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2个诺奖工作站,驻区院士13人,累计引进境内外项目团队113个,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全市之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含分站)23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1家,占郑州总数30%以上。建设河南省首个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累计建设市级以上研发机构840家,其中国家级以上研发机构26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31家。
深化改革内生动力不断激发
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微信预约开辟“绿色通道”4天开办企业;企业拥有自己的“企业服务官”……这是郑州高新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后带来的新气象。
高新区积极实施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改革,通过“赋权、改制、考核、激励”四步联动,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干部管理、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四个体系”,实现了组织架构、人力配置、团队文化、干部活力的“四个优化”。职能部门由36个合并压减到10个,实行全员聘任,有效激发了干部活力,激发了干事创业活力,获科技部火炬中心高度评价。
全省首个开发区层级的法律规章《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行规定》实施,为高新区发展赋权扩能,市委市政府将4982项行政权责事项赋权给高新区管委会。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在全省率先推出新型产业用地(M0)试点,新增“新型工业用地(M1A)”支持新兴产业,降低科技型企业用地成本。探索实施“工业定制地”出让模式,推行带设计方案出让,探索建立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先行先试发挥政策创新优势
五年来,郑州高新区系统构建“金梧桐1+6+N”政策体系,其中“1”即“一个核心政策统领”;“6”即围绕“促进产业发展、鼓励科技双创、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推进智慧城市实验场建设、加强科技金融服务、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六个方面出台政策;“N”是指六个方面的N项相关具体政策。
自2016年以来,已累计出台15项政策,包括“智能传感器十条”“网安十条”“北斗十条”“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双十条”“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劵”等11项创新型政策。其中“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双十条”获省科技厅高度认可和可采纳推广,“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劵”在全国服务券政策中支持金额最大、受众最广、服务内容最全,全市首推“风险补偿池资金管理办法”。
2016年-2020年,高新区本级财政累计兑现企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业发展和资本市场、企业高成长等方面政策资金11.6亿元。
主导产业加快优势产业集聚
五年来,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明确发展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应用、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共签约落地了68个产业项目,总签约额约834亿元。
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高势能发展。智能传感器及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已处于全国上游水平,全区集聚传感器相关企业3011家,上市公司8家,汉威、新天、日立信、光力等一批重点企业位列气体传感器领域前列,气体检测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5%,居全国首位;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起步建设,“智能传感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加快推进。
以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依托信大、郑大、工大、轻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体系。汇聚了金惠计算机、启明星辰、芯盾网安、向心力通信、信源信息等全国知名的网络安全龙头及相关企业1232家。
以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应用稳步增长。郑州高新区已成为全国北斗产业格局中“重要一极”,围绕布局授时终端、智能装备制造、北斗应用系统集成以及北斗位置服务四大领域,集聚天迈科技、威科姆、大华安防、全能科技、思维自动化等北斗应用技术产业头部企业及中小微企业760余家,占郑州市总量60%以上。承办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获批“全国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以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优势突出。集聚关联企业1838家,具有较好的存量规模和发展潜力,郑州三磨所是国内磨料磨具行业唯一的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性研究机构,多项超硬材料产品、专用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属国内首创。筹建的“国家磨料磨具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我省首家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多端发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围绕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着力完善金融链条。郑州高新区在金融供给端、金融需求端、政策供给端持续发力,着力搭建支撑科技创新的高质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在金融供给端,设立科技金融广场,集聚各类机构103家,管理资金规模480亿元;以“百企上市”为抓手鼓励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目前,已形成16家上市公司(占全省的16.8%,全市的47%),75家新三板企业、764家四板企业、100家上市后备企业。在金融需求端,构建“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对企业发展潜力和未来的成长性进行综合评定,为金融机构提供投资参考。目前,平台认证企业3200余家,两年累计支持平台企业获得股权、债权融资约43亿元。在政策供给端,设立7支国有基金、1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1.5亿元应急转贷资金、3亿规模的科技融资担保公司、挂牌服务协会、深交所河南基地等,形成股、债、担、资金融政策组合拳。截至目前,风险补偿池业务已支持186家企业获得贷款5.1亿元;应急转贷周转资金业务累计放款27笔约1.3亿元。设立全省首家政策性科技融资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授信额度约17亿元。
一台多峰打造智慧生活场景
建设智慧高新实验场。围绕“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的主攻方向,以辖区99平方公里,近80万常态人口为真实场景,“一台多峰”郑州高新区智慧城市实验场。截至“十三五”末,智慧城市实验场基底已经建成,与阿里、华为、新华三合作的沟赵阿里峰、梧桐新华三峰、枫杨华为峰已签约落地并加快推进。
率先启动数智治理。2018年,郑州高新区率先提出“智慧高新”建设计划,开展“1+3+N”模式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近三年在“善政、兴业、惠民”领域建设了智慧环保、智慧党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三十余个智慧系统,初步形成了辖区内人、地、物、情、事、组织等全部数字化,构建了信息高效的数智治理体系,提升了政府管理效能,推进了区域数字化转型。
交流合作构建对外开放平台
搭建海外节点,深化国内国际创新协同。郑州高新区设立了4个海外国际创新中心,达成了若干世界500强项目合作,加入了国际科技园与创新区域协会(IASP),与IsCham以色列中国商会、以色列国家基金、以色列英菲尼迪资本、日本国际贸易振兴机构等国际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对接了56个国家170余家海外企业、公司、机构单位等高新区海外合作伙伴。
成功举办创新创业赛事赛会,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郑州高新区成功举办2018、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连续三年承办“强网杯”一赛一会一展系列活动,每年举办“郑创汇”“全国科技直通车”等创新创业活动上千场。大会的资源聚集、人才汇聚、产业联通作用日益凸显。“强网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已经成为国内最高权威的网络安全挑战赛事,强网论坛成为引领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智库论坛,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先进技术展示会成为国内一流网络安全企业最新成果展示活动。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