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我省战略位势的重要举措。要从战略导向、政策完善、体系构建、结构优化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全省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明确跨越发展导向。积极发挥顶层设计功能,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方向,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一是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建立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品牌,鼓励优势企业持续增强实力。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退出模式,强化对传统优势产业的集中规划和管理,促进弱势企业转型发展。二是聚焦数字经济、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共享经济等领域,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三是在推动传统产业品质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鼓励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先进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四是发挥新兴产业链链长制作用,强化省市县联动工作机制,持续推动落实重点事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个清单”,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快培育引领型企业和创新型平台,在全省形成竞相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格局。
推进集群集聚发展。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有效集聚和供给,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深度融合,形成一批竞争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是推进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5G等十个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二是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补链强链延链育链,促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引进培育一批引领型“链主企业”和具有“撒手锏”产品的配套企业,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生产体系,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和全产业链掌控能力。三是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加快完善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谋划建设跨行政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间链式发展、区域间相互合作。大力引进一批集群生态主导型企业,吸引配套企业和相关机构集聚。
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注重从单一“产业”思维转向“体系”思维,促进跨界融合,形成产业、资金、市场、人才、平台、技术等诸多要素协同的模式,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一是做强创新引擎,做大创新主体,做优创新生态,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有效集聚和供给,吸引更多优质创新资源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培育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产业人才队伍,增设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三是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破除阻碍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激发产业发展潜力、市场主体活力。
构建金融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构建覆盖股权、债权、担保、上市全链条的新兴产业金融支撑保障体系。一是统筹省内各类产业和创新扶持资金,集中对政府引导基金和“三重一大”(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大平台)进行支持。二是以设立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为引领,推动市县政府比照设立引导基金,打造省市县三级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大力引进培育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等各类市场化投资机构。明确省投资集团等新兴产业领域省级政府投融资主体责任,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完善企业上市培育与储备制度,建立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挂牌绿色通道。三是设立新兴产业信贷风险补偿金,完善政府性担保体系建设,建立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白名单制度,推动金融机构设立新兴产业信贷专项。
加快开放融合发展。聚焦科技变革最前沿和产业发展新趋势,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优势区域,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吸引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南落地转化。一是积极对接先进地区,加强与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引导支持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先进技术项目落户河南。二是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加快建设双边特色产业国际合作园区,支持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与发达国家(地区)共建合作园区。三是大力开展资本招商、精准招商,办好豫沪合作交流会,推动豫沪合作产业基金投资项目签约。四是积极拓展“研发创新在外、生产转化在豫”模式,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大力培育出口品牌。
( 作者 郭帅新 系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