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上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平台大屏幕上,扶沟县遍地红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辣椒稀稀拉拉。负责人于海军随手扒开叶子,地上不少落花落果。镜头推近,根部叶子已经发黄。
“小叶病!蚜虫和粉虱传播引发的病毒病。”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张晓伟通过画面即刻诊断。
“这种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最容易发生,防治办法也简单,用洗衣粉加上油,用水分别稀释200倍和1000倍,喷洒在叶面,蚜虫和粉虱或者被黏在叶子上,或者飞速减慢,危害就降低了。”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王恒亮迅速开出“处方”。
这是省农科院专家远程“会诊”灾区农业生产的一幕。屏幕这边,是参与“会诊”的栽培、土肥、植保等领域的十几位专家,屏幕那边,是急于生产自救的种植大户。
当前,疫情防控不断升级加码,灾后农业生产恢复争分夺秒。灾情、疫情双重因素叠加,省农科院利用科技服务平台,组织省市县三级专家线上“会诊”,通过“望闻问切”开出“处方”,将有效的技术指导最快送达田间地头。
辉县是本次洪涝灾害的重灾区之一,冀屯镇五丰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玉米1100亩,其中160亩绝收,负责人孙振涛很惆怅。
“暴雨加上台风,对玉米真是致命啊,一部分绝收,一部分倒伏,这可咋弄?”孙振涛一上线就急着发问。
“先抓把土看看。”省农科院粮作所副研究员乔江方一边指挥着屏幕那边的孙振涛,一边仔细观察。
“相比前几天实地察看的情况,地皮还是很湿,应该属于根部倒伏,前期在水里泡的时间过长导致的。要注意‘早、慢、轻’,及时把三四棵植株捆绑在一起,一个月内别松绑,让它们相互支撑。”
当大家正在讨论玉米倒伏问题时,植保所研究员李国平敏锐地指出:“叶子好像发生病害了。”镜头推近一看,玉米叶上一片片黄色的斑块,像锈了一般。
“旱生虫,涝生病。”看着成片玉米发生叶斑病,李国平很心疼,反复强调:“如果条件允许,要抓紧时间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免疫调节剂,效果好、效率高、节省成本。”
在西华县农科乐种植专业合作社田间,当地农科所专家李新泽随手拔掉一株玉米。土壤水分过于饱和,根部已经发霉,他建议及时清理改种。
乔江方提醒,绝收地块改种不能盲目,尤其是蔬菜类,改种成本较高,种时要考虑有没有销路。除了改种蔬菜之外,还可选择鲜食玉米、绿豆等作物。
对于受灾较轻的地区,专家们则寄希望于增产。
大屏幕上,舞阳裕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植株高大挺拔。现场专家称赞:“前期管理到位,加之受灾较轻,玉米长势喜人啊!”
专家们研判,截至目前,全省玉米种植面积5700万亩,约380万亩绝收,对总体产量影响不大。
花生是全省种植面积第二大秋作物,今年约1900万亩,本次洪涝灾害中,受灾150多万亩。值得庆幸的是,花生种植主要分布在南阳、驻马店等地,受灾较轻。
连线的浚县高油酸花生种植基地,因为地势高低不同、播种早晚的差异,地势低洼地块明显稀疏,“因为被水浸泡时间过长,花生脱肥严重,要尽早追肥。”省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臧秀旺说。
受灾严重的豫北和豫东地区,前期较旱,暴雨期正是花生需水旺盛期,“从这个角度看,这场雨下得很及时。”臧秀旺认为,根据前几天深入灾区一线了解的情况,加强后期管理,如果9月份天气适宜、没有大的洪涝灾害,花生很有可能增产,丰收的可能性很大。
“抗灾保丰收,我们要努力让受灾轻的地方尽可能增产,来弥补受灾严重地区的减产,争取全省秋粮总体丰产丰收。”乔江方说。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