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稹
自媒体发展与四大偏误
偏误一:“100000+”与样板选择偏误。当前,自媒体的盈利模式普遍以流量为基础,文章阅读量升破“100000+”,成为众多自媒体的奋斗目标。基于这一目标导向,当自媒体涉足宏观经济问题时,样本选择偏误容易在三个层面迅速凸显。
第一,“幸存者偏误”。由于“稀缺”“惊奇”是吸引眼球的不二法则,自媒体本能地倾向于盯住极端现象和事件,这导致能够进入自媒体视野的样本,往往是通过“猎奇”滤镜筛选后的幸存者,长尾性有余、普遍性不足,难以代表宏观经济的整体趋势。
第二,单一样本重复化。根据学理,科学有效的统计推断要求样本相互独立。在自媒体世界中,一旦某篇文章成为爆款,大量相似的文章就会跟风而至,集中对某一个事件进行反复报道、解析,而极少有文章能够在热潮之下,冷静地去分析同领域那些平平无奇、没有“热炒”潜质的其他样本。因此,这样的海量自媒体文章涌入读者生活,使其误以为进行了大样本统计推断,但实际上可能只是将单一或高度相关的样本重复了无数次,破坏了样本独立性。这样的文章越多,越容易导致读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第三,样本虚假化。规范的经济学分析和严肃的媒体报道,应当标明每一处数据和资料来源,使得所有样本和论据可追溯、可复核,才能支撑起论点的合理性。但这一规范往往在自媒体世界被忽视。例如,众多“爆款”的自媒体文章,论据动辄源于“我有一个朋友”“我朋友的朋友见过”这种论据,在讨论生活、娱乐等领域时无伤大雅,但在宏观经济的严肃讨论中根本无法立足。
偏误二:点赞留言与“沉默的大多数”。与传统纸质、电视媒体不同,自媒体文章发布后,可以获得读者实时的点赞和留言。这些读者显性化的反馈,也成了自媒体内容的关键部分。尤其是当读者反馈呈现明显支持(反对)立场时,会增强部分读者甚至作者自身对文章内容的认可度(反对度)。但事实上,这一机制很可能会触发“沉默的大多数”偏误。即针对某一话题,积极参与自媒体互动的人群,可能具有特定的阶层、立场、价值观念等结构性特征,并不能代表其他没有发声的社会群体的态度。
偏误三:阅读碎片化与理性碎片化。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是自媒体在娱乐、休闲、生活等领域服务读者的蜜糖,然而碎片化的阅读,在三个层面与宏观经济分析的本性相冲突。
第一,宏观经济分析需要逐层深入、漫长而严密的逻辑链条。这一逻辑链条,通常难以在碎片化的阅读中展现。因此,需要人为跳过一些枯燥的、丝丝入扣的推导步骤,为读者呈现更为简洁的版本,而这也为非理性的论断留出了操作空间。在“跳步骤”的过程中,部分自媒体作者囿于自身水平,发生逻辑漏洞而不自知。更有一部分自媒体作者,故意利用“跳步骤”的空间,进行概念偷换、因果倒置、以偏概全、以相关关系代替因果关系等典型的逻辑诡辩,“强行”论证其观点,甚至出现先有论点、后强扭逻辑和论据的情况。
第二,宏观经济分析需要体系化的知识基础,并尽力摒弃情感因素的干扰。由此,即使宏观经济分析为碎片化阅读缩减了篇幅,也会由于信息量过大而读得“太累”,因为没有情感跌宕而读得“无趣”。因此,为了优化阅读体验,部分自媒体作者会悄悄以情感宣泄代替理性推导,以直观判断代替客观分析,以极端观点代替中立权衡。
第三,“劣币驱逐良币”。正如前两点所述,对较多的读者而言,在碎片化阅读的模式下,相比于优质严肃的宏观经济分析,劣质的分析可能反而具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在此诱惑之下,读者往往会忽视两者的质量差异,从而导致劣质文章将优质文章逐步挤出自媒体渠道。
偏误四:精准推送与刻板印象。以上三种偏误主要着眼于单篇自媒体文章,如果放眼连续的自媒体信息流,那么偏误将进一步升级。根据传播学理论,人们通常存在“刻板印象”的非理性特征:一旦对某类事物产生特定认知,就会沿循这种认知去理解这一类事物,而难以接纳原有认知之外的观点。当前,自媒体平台广泛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读者习惯进行捕捉和画像,进而据此进行精准推送,将从技术层面上进一步增强“刻板印象”效应。
正视自媒体偏误,优化“稳预期”管理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预期”将是中国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支撑,也有助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信心。社会公众能否通过自媒体准确认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已成为当前“稳预期”的关键一环。为纠正自媒体可能带来的公众认知偏误,并避免相应的宏观政策偏移,可探索尝试以下一些做法和措施:
在监管机构层面,将预期管理主动延伸至自媒体平台,逐步完善对自媒体的行业引导机制,让专业化、理性化的声音更加接近基层民众。
在行业生态层面,加快建立和完善自媒体职业伦理共同体,以平台、自媒体机构、职业媒体人为基础,协商共建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伦理空间,一套持久稳定、能够融合媒介产业属性和公共属性的伦理观、行为准则和惩戒机制。
在金融机构层面,市场悲观情绪超调必然伴生资产定价偏误,从而产生套利契机。金融机构如能借助专业化的投研体系,保持自身理性把握套利机会,不仅能够为自身带来利润,也有助于纠正市场情绪和弥合定价偏误,为维护市场有效性和稳定性作出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