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兴则国家兴”。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郑州数字乡村建设要从数字治理、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数字人才和数字旅游五个方面寻求突破,构建郑州数字乡村新图景,开创全面推进郑州乡村振兴新局面。
一、增强数字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服务效能
1.打造数字服务平台。依托数字党建平台创新“互联网+党建”工作方式,利用大数据、元宇宙等创新交互式、情景式、沉浸式党日活动,形成党员线上工作学习阵地,推动基层党建数字化。依托“豫事办”“郑好办”链接数字乡村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村务”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党政方针、惠民政策等信息,及时将相关信息上传至上一级网格,实现数据互通、信息共享,使群众关切事项“一键可办”,使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云、网、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便民服务数字宝盒广场、数字乡村运营服务中心,建设多功能数字乡村展厅展馆、综合性数字场馆,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等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多措并举补齐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动乡村农田、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优化升级。
3.加强数字监控管理。建设远程监控系统,增加AI摄像头的人脸识别、车辆识别、垃圾监控、烟雾识别等功能,加强实时智慧监管,实现全村治安防控和人居生态环境保护全覆盖,实现“技防”与“人防”有机结合,提升社会安全保障水平。依托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种、管、收、销”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加强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数字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广泛应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探索特色数字经济,夯实乡村经济基础
1.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创新数字乡村投融资方式,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通过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各类支农惠农项目资金、整合涉农资金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同时要避免外来资本借着数字乡村建设的契机抱团下乡,以政府补贴和奖励为支点掠夺当地资源和利益,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2.探索特色经济模式。加快数字农业物联网成果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一村九园”建设,发展智慧农业。依托短视频、直播等数字化手段发展V经济,建立农村电商平台、电商直播基地、电商驿站、网红直播展厅,构建“直播带货+云仓共配”的农村电商平台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线下体验、线上下单及鲜活农产品直配到户,使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让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借助数字技术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态势。
三、加强文化资源整合,打造特色数字文化
1.传承传统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文化资源普遍式、抢救式数字化采集,全方位地摸排挖掘全市乡村民俗文化、民间技艺、历史遗存、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充实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强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利用好古街古道、古井古树、村史村志、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要素,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民间团体等,有序实施一批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留住乡村文脉。加强乡村文化基因解码,挖掘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激活文化要素,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
2.传播优秀乡村文化。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乡村文化数字云平台、数字记忆馆、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乡村风貌、文化遗产、历史遗迹、传统技艺、民间风俗等在线上云端复制和重建。依托游戏、短视频、影视、动漫等新兴载体,运用VR、AR、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打造郑州数字乡村应用场景,实现时间与空间跨越、虚拟与现实融合,扩大乡村文化的传播。
3.创新乡村文化产品。加强新媒体平台联动,将文化创意带进乡村建设,将乡村文化资源搬上网络云端,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推广。精确瞄准市场需求痛点,打造特色化、品质化、数字化乡村文化消费场景,多角度展示乡村民俗遗存、曲艺展演、节庆赛事等文化特色,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沉浸式体验新模式。采用创新方式深入乡村肌理,将VR、AR、MR等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元素相结合,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项目打造、数字IP提炼等方式,打造具有郑州乡村文化特色的数字产品和文化品牌。
四、坚持引育并举原则,强化数字人才支撑
1.加强人才引进。积极整合外部资源,用好文化反哺机制,引进和培养既熟悉农业农村情况,又了解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注入发展活力。发挥市域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资源优势,开展数字农业研究和应用,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待遇,支持创业就业、提供政策扶持、加强人才补助等,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2.培育新型农民。积极挖掘乡村的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工艺美术大师等,组织动员其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提升式开发、数字化呈现,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创造性。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乡村CEO(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提升农民的数字化水平和能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3.加强技能培训。举办“乡村运营官”培训班,分批次对涉农乡镇分管负责同志、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涉农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等进行培训,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互联网意识和数字化能力,发挥好“领头羊”作用。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把数字技术应用纳入“必修课”,加强数字化技能和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加大对电商经营主体、电商经纪人、电商服务站点负责人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培训,推动加强对农民、乡村企业的直播培训,使“流量”变成“新农资”。
五、创新平台模式,推动数字旅游发展
1.开发数字旅游平台。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及3D数字孪生地图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乡村的村容村貌,使一些长期以来未受关注、难受关注的偏远景点进入旅游爱好者的视野,吸引游客亲身体验。开发集视频、语音、图文等交互技术的智能导览系统,依托智慧景区服务平台完善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智能停车场等智慧化管理,实现绿色乡村生态与智慧互动体验的结合,加深游客出游体验。整合全市美丽乡村精品村、乡村旅游特色村等资源,应用推广集乡村介绍、攻略推荐、门票预定、民宿预定、景点导航、语音导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增强游客出游意愿。
2.创新文旅发展模式。鼓励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强消费场景的研发和推广,把VR、AR、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将数字乡村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开发云上田园、云上牧场等乡村虚拟场景,建设“云小镇”。打造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数字化体验产品,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展示、产品营销、宣传推广等,推动乡村旅游消费场景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发展,丰富沉浸式参观体验。引导乡村旅游带动餐饮民宿行业、文旅产品开发、文旅就业创业,实现三产融合、以旅助农。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