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市场明年网络设备投资预计达105亿美元,华为和中兴通讯却无缘这场“盛宴”。两家中国通信厂商近期被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联邦调查局等多个部门分别调查。华为和中兴通讯的收购、市场拓展行为一直屡屡受阻,皆因为被怀疑对美国“国家安全”带来威胁。这背后,是围绕着全球最大电信市场展开的复杂博弈。
屡屡受阻难获大单
市场研究机构ABI Research预计,2013年美国网络基础设施支出将迎来扭转性的增长年。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三星等厂商纷纷与美国四大运营商签下大单。但华为和中兴通讯却只能望而兴叹。
今年上半年,华为已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中兴通讯也跻身全球前五,两家企业在欧洲不断收获合同,但在美国却一次次无功而返。
美国联邦调查局近期正对中兴展开刑事调查,认为中兴有可能向伊朗出售违禁的美国电信设备。中兴对此断然否认,表示主动终止了发货。
今年6月,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要求华为和中兴提供与中国政府、伊朗企业“存在联系”的材料,担忧两家公司“有意或无意”向美国提供“有陷阱的技术”,在其设备或软件中留下可侵入美国电信系统的“后门”。
别具意味的是,美国提及的“后门”,正是该国与以色列针对伊朗展开网络攻击时用到的招数。同时,美国《连线》杂志称,美国思科公司销售人员向中国客户承诺“思科的网络易于监控”。
在全球最大的电信市场——美国,华为和中兴屡屡受阻,至今没有获得美国主流电信运营商的任何大单。华为曾于2008年被迫放弃收购3COM公司;2010年华为竞购2Wire公司、摩托罗拉移动网络部门未获批准;去年美国国会议员收购技术公司3Leaf也在最后关头被阻止;美国运营商Sprint Nextel高达50亿美元的网络招标中,两家中国企业也双双“被出局”。这一系列阻止行动都有一个共同理由:“国家安全”。
华为直面中兴迂回
面对阻力,华为和中兴始终没有放弃,但两家企业的努力方式有所不同。华为一直尝试直面阻力,努力增加透明度以求信任;中兴则迂回不太敏感的手机等终端领域,尝试逐步突破。
华为近年来聘请高层次游说、咨询和律师团队,透过美国政府前高层人员与美国国会、政府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进行持续沟通,并史无前例地同意外部企业查看其网络设备源代码,还承诺把产品提交给美国信息安全专业机构检测。
华为甚至还提出了“中转”方式尝试消除质疑:由第三方咨询机构从华为购买设备,然后由该机构独立检测,再卖给美国运营商。
中兴则尝试从美国政府不太敏感的终端领域做起,对于网络平台、网络设备、网络系统等敏感领域则暂时放缓步伐。目前中兴的手机等终端设备已全面进入美国各大运营商的采购名单,并与美国运营商Sprint以联合品牌形式推出高端智能手机。同时,中兴通讯尝试以采购行动争取美国市场的认可,近年来不断从美国芯片商处采购,截至目前已采购超过40亿美元的技术和产品。
华为和中兴均有在美国进一步兴建工厂、设立研发中心的计划。中兴通讯并同意让第三方监察该公司的硬件和软件,并让美国相关机构查看软件代码。
但这些努力能突破阻力吗?近期的一系列事件已经做出了回答。
政治经济博弈复杂
面对难题,华为和中兴除了迎难而上别无选择,因为美国是任何一家主流通信设备商无法放弃的市场。
美国作为全球公认最成熟的电信市场,一旦进入,就更容易得到全球市场的认可,这种示范效应不容忽视。今年3月,澳大利亚国家宽带网招标,华为被同样的理由拒之门外,就是示范效应的反面教材。
同时,进入美国市场之后,华为和中兴可以增强研发、制造、品牌等全方位实力,还能觅机并购加速发展。过去三年,面临不利局面,华为仍参与了多个美国小型移动运营商网络建设,中兴在美国销售业绩复合增长率也高达131%。
面对接连不断的质疑,华为对外关系主管普拉莫说,“不要再人为制造恐惧。如果你有什么要说的,那就拿出证据来。”他认为,美国应当为所谓的“国家安全”拿出实际证据。
海外媒体对此也提出异议。英国《经济学家》本月指出,现在摩托罗拉、苹果、爱立信等美企都在中国制造电信设备,如果有安全问题,那么这些企业的设备是如何通过审查的?这无疑涉及到经济利益和保护主义,以及政客的需要。
艾瑞专家麦浩超称,华为和中兴遭遇的阻力,恰恰反映出其强劲竞争力。破除阻力,需要我国政府和企业在美树立良好公众形象,与该国行业机构强化合作,并充分利用美国的游戏规则证明自己,就像在欧洲一样逐步消减阻力。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